临时搭建的移动实验室内,空气里弥漫着臭氧、焊接金属和一种高度专注的静电感。时间像被压缩的弹簧,每一秒都绷得紧紧的。肖雅站在中央工作台前,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她擦拭的动作都显得多余,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前方悬浮的三维设计图中。
“我们必须快,但绝不能错。”她的声音不高,却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切开实验室内的背景噪音,“‘秩序之源’发生器的原理是基于‘生命种子’对生命能量的亲和与对混乱能量的排斥。但直接放大使用,能量场太强,会像在溃烂的伤口上浇沸水,好意却会造成致命刺激。”
悬浮的设计图核心,是一个不断旋转的、结构极其复杂的多面体模型,约莫只有拳头大小。它由无数细小的、闪烁着幽蓝和翠绿光泽的构件组成,内部能量流路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般繁复。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微剂量、高精度、被动触发’的中和单元。”肖雅的手指在虚拟界面上飞快划动,调整着参数,“它们不能是主动的能量源,而应该更像……‘智能催化剂’或者‘能量筛网’。”
她调出了从“生命种子”上扫描出的能量频率图谱,那是一种充满生机、和谐振动的翠绿色波纹。紧接着,她又调出了探测到的深渊侵蚀能量图谱——混乱、尖锐、不断自我冲突的暗紫色锯齿波。
“看这里,”她将两条图谱叠加,指着那些极少数的、绿色波纹能恰好“填补”紫色锯齿缺口的频率点,“关键不是对抗,是‘谐振抵消’。我们要制造的装置,其核心共振频率必须精确匹配这些关键点。当被‘守护者’自身相对平和的蓝色能量流经时,装置几乎不工作;但一旦探测到特定频率的侵蚀能量,它就会像被敲击的音叉一样,被激发产生一个极其短暂、范围极小、但频率完全相反的‘负谐振波’,与侵蚀能量相互抵消。”
“原理可行,但实现起来是噩梦。”一名负责材料学的工程师皱着眉头,“要承受深海极压、高浓度能量环境,内部谐振结构必须稳定到原子级别。而且,‘被动触发’机制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能识别特定能量频率,并瞬间做出反应的‘智能材料’或能量感应回路。”
“用这个。”肖雅没有丝毫犹豫,从旁边一个隔绝能量场的小型保存箱里,取出了那枚暂时安静下来的“共鸣音叉”。它散发着柔和的白光,自身就在进行着极其细微、稳定的振动。
“音叉的本质,就是对特定频率的响应和放大。我们需要它的‘共鸣’特性,但不是用来放大声音,而是用来识别和响应特定的能量频率。”肖雅的眼神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将它分解……不,不是物理分解,是进行能量层面的‘镜像拓印’。”
此言一出,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对如此珍贵的钥匙部件进行任何操作,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邵博士,”肖雅接通了与基地的加密频道,“我需要你的授权,以及对‘共鸣音叉’进行非破坏性能量频谱镜像的技术支持。我们需要复制它的核心共振模组,将其‘刻印’到中和装置的能量感应核心上。”
屏幕那端的邵博士沉默了两秒,随即果断回应:“授权批准。技术方案已传输。警告:镜像过程会引发短时能量溢散,必须严格控制范围。肖雅,你只有一次机会。”
“一次就够了。”肖雅深吸一口气,将“共鸣音叉”放入一个布满精密探针的环形装置中心。她操作控制台,启动程序。刹那间,刺眼的白光从音叉上爆发出来,伴随着一阵让所有人耳膜都感到不适的高频嗡鸣。环形装置上的探针亮起,疯狂汲取并分析着溢散的能量信息,在旁边的虚拟建模界面上,一个复杂的、由纯粹光纹构成的“镜像”正在逐渐成型。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十分钟,每一秒都让人心惊胆战。当嗡鸣声停止,白光敛去,“共鸣音叉”微微黯淡了一些,但结构完好。而那个能量“镜像”已然成型,悬浮在空中,稳定地散发着与音叉同源但更内敛的波动。
“镜像成功!”一名技术员欢呼。
肖雅却没有停顿,立刻将这份宝贵的“镜像”数据导入到中和装置的设计核心。“现在,解决载体和能量源问题。我们不能用高能电池,那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利用‘生命种子’散发出的生命能量场……不是直接抽取,是让它成为‘背景偏压’。”
她设计了一种多层嵌套的壳状结构。最外层是抗压抗腐蚀的特种合金,内部则是极其细微的、仿造“生命种子”能量脉络雕刻的生物陶瓷导管。这些导管自身不产生能量,但当处于“生命种子”自然散发的能量场范围内时,会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持续汲取微量的、纯净的生命能量,为装置内部的微型逻辑回路和那个拓印下来的“共鸣镜像”提供最低限度的维持功率。
“当特定的侵蚀能量频率触发‘共鸣镜像’,”肖雅继续解释,“镜像会产生谐振,这个谐振会像扳机一样,瞬间打开内部一个极其微小的、由生命能量构成的‘电容’开关,将其储存的微量生命能量,以精确计算的‘负谐振波’形式释放出去,完成一次中和。然后,电容开关关闭,装置继续从背景场中缓慢充能,等待下一次触发。”
“就像一个……自动瞄准的微型免疫细胞。”秦武不知何时来到了实验室门口,他粗犷的脸上也带着一丝惊叹。他负责防御,但也时刻关注着核心技术的进展。
“比喻得很准确。”肖雅终于露出一丝疲惫但满意的微笑,“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制造和校准。我们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手工打造出至少三十个这样的装置。每一个的内部‘共鸣镜像’必须绝对稳定,能量导管不能有丝毫偏差,电容开关的灵敏度需要精确微调。任何一个单元的故障,都可能像一颗歪掉的子弹,打在错误的位置,引发灾难。”
她看向实验室里所有参与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我们没有人做过这种东西,它超出了现有科技树的范畴。我们现在是边设计、边学习、边制造。把你们的手稳住,把你们的精神集中到极致。我们不是在造工具,我们是在为那个大家伙编织一张微观的‘免疫网络’。”
没有动员令,没有豪言壮语。所有技术人员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岗位。高精度的3d打印机发出细微的嗡鸣,喷射着特种合金粉末;能量雕刻笔在显微镜下,于生物陶瓷基板上刻画着比发丝还细的脉络;负责组装的人员戴着隔绝静电的手套,像进行脑外科手术一样,将一个个微小的构件拼接起来,每一次对接都伴随着精密的能量读数检测。
肖雅穿梭在各个工作台之间,眼睛像扫描仪一样检查着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调整意见。她的大脑高速运转,同时处理着设计优化、制造问题、能量校准和与邵博士的远程数据验证。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第一个原型装置被制造出来,只有核桃大小,表面光滑,闪烁着金属和陶瓷特有的光泽,内部隐约可见细微的能量流光。它被放入一个模拟“守护者”能量环境和深渊侵蚀环境的测试台中。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测试开始。模拟的幽蓝能量流流过装置,它毫无反应,如同沉睡。接着,一丝模拟的暗紫色侵蚀能量注入。
刹那间,原型装置内部核心亮起一抹微不可查的翠绿光芒,一道细微到几乎无法探测的能量脉冲——那道“负谐振波”——精准射出,与那丝侵蚀能量碰撞在一起。没有爆炸,没有闪光,那丝暗紫色能量就像被橡皮擦掉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而装置本身的光芒也迅速黯淡下去,恢复平静。
实验室里沉寂了一秒,随即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成功了!谐振抵消有效!”
“能量消耗在预设范围内!”
“结构稳定性通过初步测试!”
肖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一点点。但这只是开始。
“按照这个标准,加快生产速度。秦武,列出需要投放中和装置的区域坐标优先级,我们需要确定制造数量和在每个节点投放的密度。”
“已经在做了。”秦武点头,调出了肖雅之前计算出的能量路径图,“第一批优先保障连接‘伤疤’节点的三条主要能量干道,预计需要十二个单元。”
“工程组,准备深海投放载具!要求精准定位,无声投放,避免任何不必要的能量扰动!”
“明白!‘海星’投放器已待命,正在进行最后校准!”
移动实验室变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微型工厂,每一个成功下线、通过检测的能量中和装置,都被小心翼翼地放入特制的储存箱,由工程组接收,安装到如同深海章鱼般的“海星”投放器机械臂上。
这些小小的、蕴含着人类智慧、远古遗物力量以及对生命本身理解的装置,即将被送往黑暗的深海,去执行一项关乎存亡的微妙任务。它们是人类伸向古老受伤者的、最温柔也最坚定的一双手,试图用最细微的力量,去拨动那关乎亿万生灵命运的天平。
肖雅看着最后一个中和装置被取走,抬手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她的任务还没完成,接下来,她需要实时监控所有装置的投放位置、激活状态以及整体能量场的变化,为林默的稳定力场和零的意识沟通,提供最精确的数据支持。
她望向观察窗外那片无尽的黑暗,心中默念:
“免疫网络即将布下,接下来,就看你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