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苏晓的“医疗帮扶”,建立远程医疗体系
夜色渐深,省发改委的办公楼里,只有林舟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马叔已经回去休息了,那本写满人名的牛皮册子还留在林舟的桌上,像一枚沉甸甸的军令状。李瑞则在隔壁的临时机房里,带着一群从省信息中心借调来的技术员,为他的“教育超体”搭建基础框架,机房里键盘的敲击声密集如雨,偶尔夹杂着李瑞兴奋的喊叫。
林舟的目光,落在了苏晓身上。
她没有像李瑞那样激情澎湃,也没有像马叔那样满面风霜,她只是安静地坐在沙发上,面前摊开着一叠厚厚的资料。灯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专注而冷静的侧脸。
这些资料,是红山县近五年来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记录、药品采购清单、医护人员档案,以及一份份并不起眼的死亡报告。
“有什么发现?”林舟轻声问。
苏晓抬起头,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王瘸子,本名王建军,六十二岁,西山村小学退休教师。”苏晓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像是在宣读一份法医报告,“三天前夜里,起夜时摔倒,呼救无人应答。其八岁孙子发现后,沿山路跑了二十分钟,找到邻居。众人用门板将他抬到村卫生所,卫生所医生诊断为普通扭伤,开了些活血化瘀的膏药。”
“第二天上午,疼痛加剧,家人才租车送往县医院。县医院拍片,诊断为股骨颈骨折,需要立即手术,但县医院不具备手术条件,建议转往省城。在转院途中,因颠簸和延误,引发并发症,深度昏迷。送到省一附院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目前,人在IcU,预后不佳。”
她讲完了,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马叔白天在电话里轻描淡写的一件事,在苏晓这里,变成了一串冰冷、精准、环环相扣的悲剧链条。从摔倒,到误诊,到转院延误,每一步都踩在了死亡的鼓点上。
“这不是个例。”苏晓又抽出几份报告,“上个月,红山县有记录的、因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未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农村老人,十七位。这还只是有记录的。”
林舟沉默地看着这些报告,每一行字都像针一样扎人。
第二天上午,省卫生厅。
厅长刘明达的心情,比窗外的阴天还要压抑。他已经听说了昨天教育厅的“惨状”,王建国回来后,半天没说一句话,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抽烟。
现在,轮到他了。
发改委的通知来得很正式,请他与医政处、基卫处的负责人,一同参加“红山县基层医疗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
“专题研讨”,这四个字在官场里,通常意味着一场不容拒绝的“鸿门宴”。
会议室里,苏晓早已等候在那里。她面前没有笔记本电脑,只有一叠用燕尾夹夹得整整齐齐的纸质文件,和一个保温杯。
刘明达带着两位处长坐下,挤出一个公式化的笑容:“苏主任,久等了。红山县的医疗问题,我们厅里也非常重视,正准备组织专家下去调研……”
“刘厅长,调研报告我已经做好了。”苏晓平静地打断了他,将手边的一份文件推了过去,“这是红山县近三年基层医疗投入、药品使用效率、医护人员流失率和平均误诊率的分析报告。您可以先看看。”
刘明达的笑容僵在脸上。他接过来翻了几页,脸色越来越难看。报告里的数据详实到可怕,甚至连某个卫生院的青霉素库存积压了多久,某个村医一年开了多少张无效处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开会,而是在接受审计。
“问题,报告里都写了。今天我们不谈问题,只谈解决方案。”苏晓的语气依旧平淡,“我需要卫生厅配合,在红山县建立一个三级联动的‘医疗帮扶’体系。”
她一边说,一边从文件堆里抽出另一份装订好的计划书。
“第一级,远程诊断。依托正在建设的全省光纤网络,在省一附院、省中医院建立‘红山县远程医疗诊断中心’。红山县所有的乡镇卫生院,都将配备高清影像传输设备和生命体征实时监测系统。”
“以后,西山村的老孙头心口疼,村医给他做了心电图,图像会一秒钟不差地出现在省一附院心内科主任的电脑上。是心肌缺血还是急性心梗,专家在线给出诊断意见,指导村医用药。病人的每一次心跳,省城的专家都听得见。”
医政处的处长忍不住插话:“苏主任,这个想法很好,但省一附院的专家,一个号都炒到上千块,他们哪有时间一天到晚盯着山里的心电图?”
“他们会的。”苏晓看了他一眼,“这个诊断中心,将作为省属医院的考核指标之一。每家医院,每年必须承担不低于五千例的远程诊断任务,完成情况与医院评级、科室奖金、个人职称晋升直接挂钩。这不是请他们帮忙,这是他们的责任。”
那位处长张了张嘴,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用行政考核去驱动,这确实是他们最熟悉也最有效的语言。
“第二级,专家轮驻。”苏晓继续说,“我需要厅里牵头,制定一个‘专家下沉轮驻计划’。每年,从省、市两级医院,抽调不少于一百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以三个月为一期,轮流派驻到红山县人民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坐诊、查房、带教。”
“这……这恐怕有难度。”基卫处的处长面露难色,“专家们手头都有课题,有手术,谁愿意去山里待三个月?而且,经费也是个大问题。”
“经费问题,发改委来解决。”苏晓的回答干脆利落,“至于人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用制度解决。凡参与轮驻计划的专家,在职称评定、干部提拔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连续参与两期以上的,可直接获得一次破格晋升的机会。我相信,会有很多人愿意用三个月的时间,换一个光明的未来。”
刘明达的后背渗出了一层细汗。这个女人,看起来文静秀气,但她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制力。她不是在商量,她是在下达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无法拒绝的指令。
“第三级,也是最重要的一级,人才培养。”苏晓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必须自己造血。”
“我希望厅里能和省医科大学合作,推出一个‘红山县定向委培计划’。每年从红山县本地,招收五十名定向医学生,学费全免。毕业后,必须返回红山县服务,至少十年。同时,在轮驻专家的带领下,对现有的一百二十名乡村医生,进行全面再培训,考核通过的,提高待遇,持证上岗。考核不通过的,淘汰。”
“十年?”刘明达倒吸一口凉气,“这……会不会太长了?怕是没学生愿意报啊。”
苏晓的嘴角,第一次露出了一丝近乎于嘲讽的弧度。
“刘厅长,你觉得,对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是十年服务期可怕,还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爹娘因为一次小小的摔倒就天人永隔可怕?”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我需要的,不是一份份写着‘困难重重,建议暂缓’的报告,也不是一场场扯皮推诿的协调会。刘厅长,林常委让我转告你一句话。”
苏晓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刘明达。
“他说,人命关天。在红山县,天塌下来,也得给我顶住。”
“天塌下来,也得顶住……”刘明达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他知道,这已经不是工作层面的要求,这是政治任务,是命令。
他艰难地点了点头:“苏主任,我明白了。我们卫生厅,坚决执行省委的指示。会后,我马上组织人员,按照您的方案,制定详细的落实计划。”
苏晓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一个字。她知道,这场仗,她赢了。
会议结束,苏晓回到发改委,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她的手机就响了。是她派去红山县财政局核查账目的审计小组打来的。
“苏主任,情况有些不对。”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焦急,“我们发现,县里为‘剪纸小镇’项目申请的一笔三千万的专项贴息贷款,账目非常混乱。有大笔资金,流向了几家注册地在省城的空壳公司。”
苏晓的眉头瞬间蹙紧。
“而且,”对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了,“我们顺着线索查下去,发现这几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指向了一个人。”
“谁?”
“陈东梁。”
苏晓握着电话的手,猛地收紧了。陈东梁,马叔那张“地网”上,第一个响应号召,即将回乡投资的“乡贤”代表。
他一边准备着回乡“报效桑梓”,一边,却在用空壳公司,悄悄地从家乡的锅里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