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试镜的结果,是在一个飘着细雪的傍晚传来的。
电话是周明接的,他听着对方的话,脸上的表情从紧绷到微微松动,最后化作一声复杂的叹息。他挂了电话,看向坐在沙发上安静看剧本的苏恬。
“恬恬,”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却又掺杂着些许不甘,“《浮屠》那边……定了。”
苏恬放下剧本,抬眼看他,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不是‘青衣’。”周明直截了当,“张导亲自打来的电话。他说,你的表演和理解,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某些层面超出了他的预期。”
苏恬静静地听着,等待着那个“但是”。
“但是,”周明果然话锋一转,“‘青衣’这个角色,经过综合考量,最终定了另一位资历更深的演员。张导说,那位的形象和气质,与角色多年谋划沉淀的那部分特质,更为贴近。”
预料之中的结果,但当真正听到时,苏恬的心还是像被细小的冰刺扎了一下,微微的刺痛和凉意蔓延开来。不是因为失去,而是因为那“综合考量”四个字背后,可能蕴含的、来自星耀或者其他方面的无形压力。
“不过,”周明的语气又扬起一丝希望,“张导提出了另一个方案。他问你,是否愿意接受‘月娘’这个角色。”
“月娘?”苏恬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剧本信息。月娘,是“青衣”身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侍女,戏份不算最多,但却是贯穿始终的暗线人物,身份成谜,在故事后期有至关重要的反转。
“张导说,‘月娘’这个角色,需要演员有极强的潜台词表现力和情绪层次,他看了你的试镜,认为你能驾驭住那份‘藏于平凡下的惊雷’。”周明解释道,“这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安慰奖,张导明确表示,这是他基于对你的欣赏,以及角色匹配度做出的专业选择。他希望你能认真考虑。”
苏恬沉默了。从备受瞩目的“青衣”到看似配角的“月娘”,这其中的落差不言而喻。但张毅导演亲自打电话来解释并发出邀请,这份尊重和认可,同样分量不轻。
“你怎么想?”周明看着她。
苏恬没有立刻回答。她走到窗边,看着窗外被霓虹灯染成暗红色的雪夜。她想起试镜间里张导那双锐利的眼睛,想起顾景琛那句“抓住了角色的骨”,也想起林倩那慌乱的眼神和星耀筑起的无形壁垒。
放弃吗?不。这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问题,这是她在被资本围剿下,能否撕开一道口子的问题。张导递过来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把造型独特、却可能异常锋利的匕首。
“接。”苏恬转过身,眼神清亮而坚定,“为什么不接?能被张导认可,能进入《浮屠》的剧组,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角色无大小,能把‘月娘’演活,未必就比‘青衣’逊色。”
周明看着她,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心的笑容:“好!我就知道你会这么选!我这就去回复张导!”
……
消息很快在小范围内传开。
“苏恬降格出演《浮屠》女配”的说法不胫而走,夹杂着几分看热闹的揶揄和“果然如此”的论调。星耀那边似乎暂时沉寂下去,不知是满意于这个结果,还是在酝酿新的动作。
但与此同时,郑导对苏恬的公开肯定,以及那位资深评论人抨击“软刀子”的文章,所形成的正面声浪并未消退。两种声音在业内交织,让苏恬的处境变得有些微妙——她失去了一个顶级饼的主角,却赢得了顶尖导演的尊重和部分业内的同情与支持,她的专业能力,反而在这种“挫折”中被更多人看见和讨论。
这天,苏恬收到了一份快递,是《浮屠》剧组寄来的完整剧本和“月娘”的详细人物小传。随剧本附上的,还有一张便签,上面是张导苍劲有力的字迹:
“于无声处,亦可听惊雷。期待合作。——张毅”
苏恬摩挲着那张便签,心中的最后一丝不甘也烟消云散。她明白,这不是安慰,是期许,是另一个战场的选择。
她开始潜心研读“月娘”这个角色,越读越觉得心惊。这个看似温顺卑微的侍女,其内心的复杂程度和隐藏的锋芒,丝毫不亚于“青衣”。她需要一种更内敛、更绵里藏针的表演方式。
就在她沉浸于新角色时,《心灵的战场》“巅峰对决”特别篇的录制日到了。
这一次,录制现场的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留下的几位嘉宾都是经过多轮厮杀后的强者,彼此之间既有惺惺相惜,也有毫不掩饰的竞争火花。而观察席上,除了孟川和顾景琛,还多了一位重量级的心理学权威。
本期主题只有一个——“即兴危机”。
没有预设剧本,没有固定规则。节目组会模拟各种极端突发情境(如谈判破裂、信任崩塌、信息被篡改、甚至物理环境突变),考验嘉宾在最混乱局面下的即时反应、决策能力和心态稳定性。
挑战开始。第一个模拟情境就是“团队信任崩塌”——节目组伪造证据,暗示其中一位嘉宾是“内鬼”,瞬间让原本稳固的联盟土崩瓦解。猜忌、指责、自保……人性在压力下暴露无遗。
苏恬在最初的混乱中,没有急于辩解或站队,而是迅速观察每个人的反应细节,分析信息传递中的矛盾点。当矛头隐约指向她时,她没有慌乱,而是利用一个看似无关的、关于场景道具的细节,巧妙地证明了信息被篡改的可能性,一举洗清嫌疑,并重新将团队的注意力拉回到解决问题本身。
观察室内,心理学权威频频点头。孟川更是忍不住赞叹:“在这种极端情境下还能保持如此清晰的逻辑和观察力,苏恬的心理素质确实过硬。”
顾景琛的目光始终跟随着苏恬,看着她如何在混乱中一步步重建秩序,如何在压力下依旧思路清晰。当苏恬利用一个极其微小的、被所有人都忽略的音频杂音,成功反推出“危机”的触发机制时,顾景琛的眼中,清晰地掠过了一抹极淡的激赏。
那是一种看到同类,看到真正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或伙伴)时,才会流露出的光芒。
接下来的几个情境,一个比一个刁钻。苏恬并非每次都能做出最优解,也经历过判断失误和短暂的合作破裂,但她总能最快地调整状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寻找新的破局点。她的韧性、学习能力和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的劲头,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篇录制结束,所有人都精疲力尽,但眼神中都带着一种经历过淬炼后的光彩。
苏恬走出录制棚,寒冷的夜风让她精神一振。周明立刻迎上来,给她披上外套。
“辛苦了!表现得太棒了!”周明难掩兴奋,“尤其是最后那个绝地反击,太提气了!”
苏恬笑了笑,没说话。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但内心的某种东西,却在一次次极限挑战中被锻造得更加坚实。
她抬头,看到顾景琛和孟川等人也从另一个通道走了出来。顾景琛的目光越过人群,与她对上。
没有言语,没有表情,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瞥。
但苏恬却仿佛从中读到了一些东西——那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或单纯的认可,而是一种平等的、带着探究与期待的……注视。
像是对一道难解却有趣的谜题,产生了持续的兴趣。
她收回目光,坐进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