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行动的刀光剑影和随之而来的朝堂清洗,席卷了洛阳朝廷。
高门士族出身的官员们,在最初的震惊、恐惧与愤怒之后,陷入了某种集体性的失语与观望。
皇帝用最直接、最血腥的方式宣告了他不容置疑的权威,以及对于“忠诚”二字的全新定义——无关门第,只问立场与能力。
毛玠与满宠这两位寒门代表的迅速崛起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更是像两根楔子,牢牢钉入了原本由世家大族把持的权力结构中,搅动了一池春水。
朝堂之上,表面看似恢复了平静,每日里依旧议事、呈报、批复,但暗地里,无数双眼睛在窥探,无数颗心在掂量,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暴风雨过后异样的沉寂,以及沉寂之下涌动的暗流。
这一日,嘉德殿偏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却驱不散几位核心臣子眉宇间的凝重。
荀彧正在向刘辩汇报“清道”行动后续以及毛玠、满宠履职后的朝堂动态。
“……陛下,经此一番整顿,朝中各部司办事效率确有提升,尤其是度支与司法两方面,风气为之一新。
毛孝先厘清旧账,核减虚耗,国库压力稍减;满伯宁整肃法纪,百官悚惕,吏治渐清。此二人,确为干才,不负陛下信重。”
荀彧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细听之下,能察觉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作为尚书仆射,协调各方,平衡新旧势力,他承受的压力不小。
刘辩坐在御案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听着荀彧的汇报,目光却投向窗外湛蓝的天空。
他知道,表面的平静只是假象。
士族门阀数百年的积累和影响力,绝非一次清洗、提拔几个寒门就能撼动的。
他们只是在蛰伏,在等待反扑的时机。
要想真正打破这种僵局,必须有一项从根本上动摇他们根基的制度。
“文若辛苦了。”刘辩收回目光,看向荀彧,又扫过一旁静坐的陈宫和懒洋洋倚着锦墩的郭嘉,“毛玠、满宠做得不错,但他们只是个案。
靠朕与诸卿慧眼识珠,能发掘多少寒门英才?又能安置多少?天下之大,英才埋没于乡野、屈居于豪强之门者,不知凡几。”
陈宫闻言,眉头微动,他隐约猜到皇帝想说什么了。
作为寒门出身,靠自身才学一步步走上高位的代表,他对此感触尤深。
他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察举制行之数百年,其弊已深。‘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之讥讽,并非虚言。
名门望族互相提携,把持仕途,寒门士子若无机遇,纵有管仲、乐毅之才,亦难有出头之日。
长此以往,朝廷人才凋敝,政令不出洛阳,非社稷之福。”
荀彧轻轻叹了口气,他出身颍川荀氏,本身就是顶级士族的一员,但他胸怀天下,见识卓绝,也深知察举制的弊端。
他接口道:“公台先生所言,确是实情。然,察举制乃祖宗成法,维系天下士人之心数百载,牵一发而动全身。若骤然废之,恐引起天下动荡,士林哗变。需从长计议,缓缓图之。”
“缓缓图之?”郭嘉嗤笑一声,终于睁开了他那仿佛永远睡不醒的眼睛,嘴角带着惯有的讥诮,“文若兄,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你以为经过‘清道’一事,那些高门大户还会给我们‘缓缓图之’的时间吗?
他们现在不动,不过是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借口罢了。
一旦陛下或朝廷露出丝毫破绽,或者外患加剧,他们必会群起而攻之!
届时,别说改革选官制度,恐怕连现有的局面都难以维持。”
他坐直了身子,目光锐利地看向刘辩:“陛下,既然矛盾无法避免,不如主动出击!与其等着他们来找我们的麻烦,不如我们给他们找点‘麻烦’,让他们无暇他顾!”
刘辩看着麾下这三位风格迥异的顶尖谋士,心中思路愈发清晰。
陈宫代表寒门进取之心,荀彧代表士族内部的清醒改革派,而郭嘉则是最激进的破局者。
他要做的,就是整合他们的智慧,找到一条最适合当前局部的道路。
“奉孝所言,深合朕心。”刘辩缓缓开口,声音坚定,“察举制弊端丛生,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但文若的顾虑也有道理,不能操之过急,引起整个士族阶层的剧烈反弹。所以,朕想的不是废除察举制……”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一字一句地说道:“而是在察举制之外,另开一途!一种新的,面向天下所有读书人,不论门第,只问才学的选官方式!”
“另开一途?”陈宫眼中精光一闪。
“不论门第,只问才学?”荀彧喃喃重复,眉头微蹙,陷入沉思。
郭嘉则露出了感兴趣的笑容:“哦?陛下已有成算?”
刘辩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背对着三人,仿佛在组织语言。
他当然有“成算”,这“成算”来自千年之后的智慧结晶——科举制。
但他不能直接照搬,必须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提出一个雏形。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朕称之为‘试才授官制’!亦可称之为‘科举’!其核心在于‘公开’、‘公平’、‘考试’!”
“公开?”陈宫若有所思。
“公平?”荀彧抬起头。
“考试?”郭嘉歪了歪头。
“对!”刘辩解释道,“所谓公开,即朝廷定期颁布诏令,明示开科取士之时间、地点、科目,使天下周知!
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甚至是躬耕于野的布衣,只要自认有才,皆可报名应试!不再需要郡守、名士的举荐!”
此言一出,连郭嘉都收起了懒散的表情。
不需要举荐!这意味着彻底打破了士族对入仕途径的垄断!
“所谓公平,”刘辩继续道,“即所有应试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同一套试题!试卷糊名、誊录,防止考官徇私!
最终依据考试成绩高低,决定录取与否,以及授官品秩!
成绩优异者,即便出身白丁,亦可直接授官!成绩不佳者,即便出身名门,亦不予录用!”
“糊名?誊录?”荀彧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他瞬间明白了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
这将最大程度地削弱考官的个人好恶和门第因素的影响,使得选拔真正向“才学”倾斜!
“至于考试科目,”刘辩沉吟道,“初期不宜过难,也不能过于空泛。可分‘明经’与‘策论’两科。
‘明经’考校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记诵,此为根基;‘策论’则针对时政,提出治国安邦之策,考校实际才干与见识。日后可视情况增加明法、明算等实用科目。”
他将脑海中关于科举制的核心要素,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清晰地阐述出来。
殿内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陈宫呼吸微微急促,脸上泛起激动的红晕。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天大道,向无数像他一样有才华却无门路的寒门士子敞开!这无疑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惊天利器!
荀彧的内心则充满了矛盾与震撼。
作为士族代表,他本能地意识到这套制度对现有秩序的颠覆性冲击。这简直是在掘士族的根!
但作为一位心怀天下的智者,他又不得不承认,这套制度若能推行,确实能最大范围地网罗天下英才,使朝廷真正获得新鲜血液,摆脱对少数门阀的依赖。
其利在千秋,其弊在当下啊!
郭嘉最先打破沉默,他抚掌笑道:“妙!妙啊!陛下此策,堪称釜底抽薪!一旦推行,天下寒门士子必将对陛下感恩戴德,趋之若鹜!
而那些高门大户……嘿嘿,恐怕要坐立难安,恨陛下入骨了!
这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他们即便反对,也难以拿出站得住脚的理由!难道能公然说他们不希望有才学的寒门子弟当官吗?”
刘辩看向荀彧,他知道,要推行此事,必须获得荀彧的理解和支持,至少是不能强烈反对。
荀彧背后代表的颍川士族以及其他可能被说服的开明士族的态度,至关重要。
“文若,你以为如何?”刘辩直接问道。
荀彧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对着刘辩深深一揖,语气复杂地说道:“陛下……此策目光深远,若能行之,必能使我大汉人才辈出,根基永固。
然……其势太烈,其锋太锐!一旦颁布,无异于向天下所有士族宣战!
如今内忧未完全平复,外有董卓、二袁虎视,若此时激起内部剧烈动荡,臣恐……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的担忧是实打实的。士族的力量盘根错节,不仅掌握着知识、舆论,更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和私人武装或者奴仆。
把他们逼急了,联合起来反抗,甚至引外兵入京,都不是不可能。
刘辩点了点头:“文若所虑,朕岂能不知?所以,朕才说这是‘雏形初议’。我们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分步走,慢慢来。”
他走回御案后,拿出一份他早已思虑成熟的草案:“首先,我们不直接废除察举制。察举制依旧存在,作为选官途径之一,以示朝廷并未完全抛弃旧制,安抚士族情绪。”
“其次,‘科举’之初,规模不必太大。可先定为每两年一次,首次只在洛阳试行。
录取名额也不必多,首次可取十人、二十人,授予的官职也先从郎官、县吏等低级职位做起。这样一来,对现有官员体系的冲击会降到最低。”
“其三,”刘辩目光锐利,“我们需要争取一部分支持者。
文若,你在士林中声望卓着,可否联络一些如卢尚书、蔡中郎这般较为开明、重视才学的名士大儒,由他们出面倡导,或担任首次科举的主考官?有他们站台,可以抵消不少阻力。”
“其四,舆论先行。奉孝,你善于引导舆论。
可让王韧的密探,以及在市井中散布消息,宣扬‘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为科举制的推出造势。重点渲染陛下求贤若渴,欲使野无遗贤的圣君形象。”
“最后,”刘辩看向陈宫,“公台,你总揽政务,此事由你牵头,与文若、奉孝一同制定详细的章程,包括考试流程、命题方式、阅卷标准、防弊措施等,务求周密,堵住悠悠众口。”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既有原则性的坚定,又有策略上的灵活,考虑到了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以及化解方法。
陈宫立刻拱手,激动地道:“陛下思虑周详,臣必竭尽全力,完善章程,推动此事!”
郭嘉也笑道:“散布消息,引导舆论,此乃嘉之长项,陛下放心!”
压力再次回到了荀彧身上。
他看着目光坚定、显然已下定决心的皇帝,又看了看跃跃欲试的陈宫和郭嘉,知道此事已无可挽回。
皇帝这是铁了心要推行这项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制度。
他内心深处,作为士族一员的警惕与作为汉臣的责任感激烈交战。最终,后者占据了上风。
他想起皇帝登基以来的种种作为,诛宦、败董、安民、肃贪……无一不是冲着中兴汉室而去。
或许,这项看似激烈的改革,正是打破沉疴、再造大汉的唯一途径?
荀彧再次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他整理衣冠,郑重地向刘辩行礼:“陛下圣心独运,欲开万世太平之基业,臣……虽知前路艰难,亦愿附骥尾,竭诚辅佐陛下,促成此事!联络卢公、蔡公之事,便交由臣去办。”
刘辩看着荀彧,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得到荀彧的承诺,意味着此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他亲自走下御阶,扶起荀彧:“得文若相助,朕无忧矣!此事关乎国本,需谨慎稳妥,步步为营。具体细节,便有劳三位爱卿了。”
“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三人齐声应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股新的暗流开始在洛阳涌动。
尚书台内,陈宫、荀彧召集了毛玠、满宠等一批信得过的寒门或中小家族出身的官员,开始秘密草拟“科举制”的详细章程。
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