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类型,可以称之为“分布式”或“去中心化型”,有时也被称为“共识型”格式塔意识。
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最大的区别在于,集体之中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单一核心。
所有的个体成员在意识层面相对平等,它们通过某种形式的、通常是即时高效的信息共享与交互机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例如心灵感应网络、生物电化学信号通讯、或者某种先进的技术媒介。
共同形成集体的智慧,并通过某种类似于集体讨论或投票表决的方式达成共识,并最终做出决策。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成员往往能够保留一部分甚至相对完整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
它们更像是一个高度协同、信息共享、但又尊重个体差异的分布式网络系统。
又或者像是一个通过成员之间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来达成集体行动的民主议会。
在科幻游戏《质量效应》系列中登场的合成智能种族格斯就是这种分布式格式塔意识的一个经典代表。
当单个的格斯程序独立运行时,它们只具备相对简单的个体智能。
但当数以百万计的格斯程序通过它们独特的神经网络相互连接,共同接入到庞大的格斯主网络之后。
这些独立的程序便能够以一种高度并行的方式进行协同运算和信息交互,从而涌现出远超任何单个程序所能达到的复杂集体智能。
它们更像是一个基于“共识”来驱动集体行动的特殊社会,而非被某个单一的中央意志所强行控制的机械集合体。
最后一种相对常见的类型,可以称之为“融合型”或“超个体型”格式塔意识。
在这种模式下,个体成员在选择或被动地连接到集体意识网络的同时,仍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相对完整的自我意识和鲜明个性。
集体意识更像是一个由众多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意识相互融合、激荡、升华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别、更复杂、也更富有创造力的意识形态。
它可能拥有着远超任何单个个体的智慧、经验、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但它并不会完全压制或取代构成它的那些个体意识的存在。
相反,个体之间可以通过这种深度的意识连接,实现记忆、情感、知识、乃至人生经验的共享与交融,从而获得超越了普通言语交流的极为深刻的共情与理解能力。
这种类型的格式塔意识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个心意相通,配合默契但又各自独立的成员所组成的超级团队或理想化社群。
它们既能够享受到集体智慧所带来的种种优势,又不会因此而牺牲掉个体所特有的创造力与多样性。
科幻大师西奥多·斯特金在其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只是人类》中,所描绘的那种由多个拥有不同特异功能的孩童最终融合而成的“格式塔人类”,便是这种融合型格式塔意识的一个经典例子。
这些拥有不同能力的个体,通过心灵感应的方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在生理和心智层面都超越了普通人类的新物种。
但与此同时,每一个构成这个“新人”的独立个体,却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性格、记忆、以及情感体验。
简单地在脑海中回忆和梳理了一遍关于“格式塔意识”这个科幻概念的几种常见类型之后,白牧辰很快便发现,自己目前所处的这种特殊状态,似乎很难被简单地归入到任何一种已知的传统格式塔意识模型之中。
她的情况显得相当的特殊和复杂。
首先,白牧辰可以肯定的是,自己绝对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蜂巢意识”或“完全统一型”格式塔。
虽然从最终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决策结果来看,所有的“白牧辰”个体都拥有着高度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目标,仿佛是由一个单一的核心智能在进行着精确的操控。
但实际上在白牧辰这个特殊的格式塔意识集群之中,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蜂后、主脑或者中央服务器那样拥有绝对控制权的核心意识节点。
每一个白牧辰的克隆身体,其大脑都具备着独立进行思考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它们之间在意识层面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层级控制或主从关系。
然而,要说自己是那种典型的“去中心化”或“共识型”格式塔,似乎也并不完全准确。
虽然白牧辰的意识集群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物理中心,但构成这个集群的所有个体,其本质上都源于同一个单一的“白牧辰”心智。
她们共享着完全相同的记忆、知识、性格特质、乃至思维方式。
并不能像那些由多个原本就拥有独立个性和不同经历的个体,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而成的共识型格式塔那样,形成一个内部充满了思想碰撞、观点交锋、乃至复杂社会关系的微型社会。
简单来说,所有的白牧辰个体之间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差异的。
白牧辰就是白牧辰,无论这个意识同时存在于多少具不同的克隆身体之中,其核心的自我认知和人格特质始终都是高度统一和唯一的。
只从这个“心智唯一”的层面来看,白牧辰的意识形态反而又更接近于那种“完全统一型”格式塔,因为拥有着一个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纲领。
但问题也恰恰出现在这里。
如果只从最终的意志和目标统一性来考虑,白牧辰确实非常符合“完全统一型”格式塔的特征。
然而,与传统“完全统一型”格式塔那种“一个核心思维操控多个无智肉体”的模式不同的是。
白牧辰意识集群的运作方式更接近于——多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进程,共同服务于一个统一的意志,并操控着各自对应的肉体进行协同行动。
“啊嘞?你在摸我的腿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