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宋应星的书房里,烛火晃得圣旨上的字忽明忽暗。
他捧着圣旨的手一直在抖,指腹反复蹭过“入经世学堂,研格物之学”这几个字,眼泪差点砸在宣纸上。
二十多年了,从他年轻时开始研究农具、纺织,前明的官员就说他搞的是“奇技淫巧”,连家里人都劝他“别不务正业”,如今陛下不仅专门办了学堂,还让他专门研究这些,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大人,陛下还说,学堂里有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的理论,让您先研究着,有什么需要直接跟朝廷说。
传旨的太监笑着递过一个木盒,眼神里带着讨好,他跟着陛下这么久,知道陛下看重宋应星,这差事办好了,自己少不了好处。
宋应星接过木盒,手指刚碰到线装书的封面,就觉得眼睛发花。
蒸汽机原理”“电学初步”,这些字他连听都没听过,心里又激动又好奇,指尖都有些发麻。
他迫不及待翻开《蒸汽机原理》,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插图把气缸、活塞画得清清楚楚,连阀门怎么动都标得明明白白。
看到“蒸汽膨胀推动活塞做功”那一页时,宋应星猛地拍了下桌子,震得烛台都晃了晃。
去年他在江南见过水车,靠水力带动织布机,可一到旱季就停了,要是能用蒸汽代替水力,织布机、碾米机就能一直转,不管天旱天涝都不怕!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他就再也坐不住,连家人送来的饭凉了都没察觉,直到窗外天全黑了,才想起要点灯。
他攥着书的手越来越紧,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做出真正的蒸汽机,让那些说“奇技淫巧”的人看看,这些东西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是没用的玩意儿。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宋应星就揣着书往南京赶。
马车跑得飞快,他还时不时掀开帘子看路,生怕耽误了时辰。
到了经世学堂,管事早就等在门口,一看见他就满脸堆笑地迎上来。
宋先生,您可来了!陛下特意吩咐,给您准备了最好的书房,还挑了五个懂算术的学生供您差遣。
管事早听说过宋应星的名字,知道他是个有真学问的,心里也盼着能跟着学些新东西。
书房里,桌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铁锤、锯子、铜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铜片上,泛着冷光。
五个学生站在一旁,眼睛里满是好奇,他们都是从各地选来的,连“格物之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只听说这是陛下看重的学问,一个个都竖着耳朵想听听究竟。
宋应星拿起一张蒸汽机的插图,走到学生们面前,指着图上的气缸说。
你们看,这个叫气缸,蒸汽进去后会膨胀,推动活塞前后移动。
他怕学生们听不懂,还特意用手比划了一下活塞移动的样子。
咱们先做一个小模型,用铜片做气缸,用木片做活塞,试试能不能让活塞动起来。
宋应星说着,拿起一块铜片,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怎么打磨才光滑,他知道做模型不容易,可只有亲手做,才能弄明白里面的道理。
学生们一听这话,立马围上来,拿起工具就忙活起来。
宋应星蹲在一旁,手把手教一个学生打磨铜片,嘴里不停叮嘱。
气缸的内壁要磨光滑,不然蒸汽会漏;活塞的大小要刚好,太松太紧都不行。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研究农具,也经常磨到手,知道做这些得有耐心。
突然,一个学生“哎呀”叫了一声,手里的铜片掉在地上,手指上渗出了血。
宋应星连忙拿出自己的手帕,蹲下来给他包上,声音放柔了些。
别急,慢慢来,做这些东西得有耐心。
他拍了拍学生的肩膀,心里想着:当年要是有人这么教自己,也不用走那么多弯路了。
与此同时,宋应星的弟弟宋应昇正坐在马车上,每隔一会儿就掀开麻布包,看看里面的土豆、红薯种子。
这些种子是陛下从“海外”引来的,据说土豆一亩能收上千斤,红薯更是能收两千斤,比小麦、水稻多好几倍。
他轻轻摸了摸种子,心里满是期待,河套土地肥沃,要是能种成,不仅能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内迁的蒙古人也能早日自给自足,不用再靠朝廷接济,边境就能更安稳。
赶车的随从看着宋应昇时不时查看种子,心里也佩服。
宋大人对这些种子这么上心,肯定能种好。
他知道这些种子金贵,赶车时特意放慢了速度,生怕颠簸坏了。
宋大人,前面就是河套了。
随从突然喊了一声,指着远处的平原。
宋应昇抬头一看,只见远处有不少土屋,几个穿着军服的士兵正带着蒙古人翻地,锄头起落间,土块被翻得整整齐齐。
宋应昇催马向前,远远就看见一个老蒙古人握着锄头,动作生疏地刨着地,锄头总是歪,把土块刨得乱飞,脸上还带着点不耐烦。
一个士兵站在他旁边,耐心地教他。
大爷,您把锄头把握紧,身子往前倾,这样才省力,土也刨得深。
老蒙古人试着学了一下,锄头果然不歪了,他咧开嘴笑了,用生硬的汉话说。
谢……谢谢官爷。
他心里一开始其实很抵触,觉得放牧多自由,种地又累又麻烦,可看到土屋里有干净的水,士兵还送来小米,不用再担心草原上的暴风雪,心里慢慢就踏实了,活了六十多年,他还是第一次住这么安稳的房子。
宋应昇心里一暖,翻身下马,走到田边,拿起一个土豆种子,对着围过来的蒙古人说。
这个叫土豆,把它切成块,每块上留一个芽,埋在土里,过几个月就能收一大堆。
他怕蒙古人听不懂,还特意用手比划着切土豆的动作。
咱们先种几亩试试,等收了,大家就能尝到味道了。
宋应星说着,拿起刀,小心翼翼地把土豆切成大小均匀的块,教蒙古人怎么挖坑、怎么埋种、怎么盖土,这些种子,可是边境安稳的希望。
一个蒙古妇女抱着孩子站在一旁,孩子的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角,眼睛好奇地盯着土豆。
她犹豫了半天,终于小声问。
官爷,这东西……真的能吃饱吗?
去年跟着部落劫掠时,她饿了就抢百姓的粮食,如今没了马,再也不能抢了,心里总怕会饿死。
宋应昇点点头,语气肯定。
能!只要好好种,不仅能吃饱,还能剩下不少。
他看着妇女眼里的担忧慢慢散去,心里也松了口气,只要这些蒙古人能相信种子能养活他们,就能安下心来种地。
以后你们不用再靠放牧过日子,种这些东西,就能安稳活下去。
宋应昇说着,把手里的土豆块递给妇女,看着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去,转身教身边的人怎么切。
远处的土屋旁,几个蒙古孩子正围着士兵手里的锄头,叽叽喳喳地问着什么,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格外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