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万象更新。
武圣皇帝朱瞻基登基后的第一道重要诏令,便是昭告天下,广开“宣武恩科”!
此恩科前所未有,规模空前,持续一年有余。
其旨不仅在选拔英才,更在于昭示新朝气象,宣示帝国对“日月山河所照之地”所有子民(无论新附旧属)的包容与期许,将大明之文治武功,深深烙印于寰宇人心。
恩科分文武两途,彻底革新。
文举:彻底摒弃僵化八股。
主考策论,针对新拓疆域治理、海外贸易利弊、格物致用强国等时务。
另外还有思想,阐述对“忠孝仁勇、明理担当”等新朝核心价值的理解,结合儒家经典新诠,并必考基础武艺与《玄心诀》修为,要求强身健体,明心见性,文武不可偏废。
增设格物算学特科,专为格物院及工部、户部选拔精通数算、器械、营造之才。
武举:不仅考校弓马膂力、个人武艺,《龙象般若功》境界是重要衡量,更重兵法韬略,沙盘推演、经典战例分析、应对新式火器战法,策论,论述边疆防务、新土镇守、军队革新等方略。
讲武堂毕业的优秀军官,皆需回炉参与此次武举,以定品阶升迁。
诏令一出,天下沸腾!
顺天府贡院前所未有的扩建,仍显拥挤。
来自帝国本土十三省、漠北、西域、南洋、朝鲜、东瀛,乃至欧罗巴(法兰西、英格兰、伊比利亚、神圣罗马归附诸邦)、非洲(北非、东非城邦、西非黄金海岸)、美洲新陆(墨西哥、秘鲁、北美据点)的士子、武士、匠人、军官。
身着各异服饰,操着不同口音,怀着对大明上国的向往、对功名的渴望、对自身命运的期许,如百川归海般汇聚京城!
贡院考场内,一位来自原法兰西地区的年轻贵族,苦学五年汉学,正凝神撰写策论《论火器之威与仁政之基——新土长治久安策》。
旁边一位来自西非黄金海岸、曾协助明军维持秩序的部落首领之子,则尽力阐述着《移风易俗与汉家教化在热带雨林推行之我见》。
武举校场,一名讲武堂出身的年轻千户,正指挥模拟的“龙象军”与“燧发枪阵”进行步炮协同演练。
而一位来自美洲、精于丛林追踪与陷阱设置的原阿兹特克勇士后裔,则在展示其独特的“斥候技艺”,试图融入明军新的作战体系。
朱瞻基数次亲临考场巡视。
他目光如炬,不仅看答卷,更看人。
看那些海外士子眼中对华夏文明的敬畏与渴求,看他们笔下对“日月山河所照”的认同。
他知道,这恩科选拔的不仅是官吏将佐,更是维系这庞然帝国、融合万方血脉的基石!唯有让所有有才、有志、愿为大明效力者看到上升通道,这“明土”才能真正归心。
东宫(此时已为太子东宫,朱祁铭居所)演武场。
太子朱祁铭一身利落的劲装,正与几位同样年轻的勋贵子弟切磋剑术。
他剑法得自父皇亲传《玄心诀》演化而来,灵动不失沉稳,已颇具火候。一招一式,章法严谨,气度雍容,毫无骄矜之气。切磋完毕,他亲自为对手递上汗巾,温言点评,令众人心悦诚服。
忽闻湖边有落水呼救声。
一名参加恩科、来自偏远新土、不习水性的年轻文士不慎落水,在水中挣扎。护
卫正欲下水,却见朱祁铭身形一晃,众人只觉眼前一花,他已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水面,一把将那文士提起,稳稳落回岸边,鞋袜竟未沾湿多少!
这份轻功修为,引得周围一片惊叹。
“快取干衣姜汤!”
朱祁铭声音清朗,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
他亲自查看文士状况,温言安抚其惊魂。
这一幕,被远处高台上凭栏眺望的朱瞻基尽收眼底。他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许。
祁铭的武功修为他自然清楚,更令他欣慰的是那份不矜不伐、待人以诚的仁厚心性与储君气度。
这是《育英手册》理念最成功的体现,也是帝国未来仁君的希望。
祁铭并非朱瞻基唯一的优秀子嗣。
如今他这个武圣皇帝膝下,已有近三十位皇子皇女。
得益于他早年定下的严谨家规和科学教导,以及他以身作则的威严与关爱,皇子们或许性情各异(有沉稳如祁铭者,有活泼好武者,有醉心格物者),却极少有真正顽劣不堪之辈。
偶有皇子年少气盛,言行稍有出格,朱瞻基的惩罚简单直接——去宫中专设的“御田”,在经验丰富的老农监督下,亲手劳作三月!
从翻地、播种、除草到收获,体验粒粒皆辛苦。
此招屡试不爽,再跳脱的性子,在烈日黄土间滚上几遭,也会沉淀下来,更知民生疾苦、稼穑艰难。大明帝国未来的藩王与栋梁,需知这江山社稷的根本何在。
皇帝都以身作则,皇子们都这样懂事贤良,那些世家子弟、权贵富家子弟自然也不敢太纨绔。
毕竟现在的大明以法治国,《大明律》都修了好几遍。
大明周报上几乎此次都有宣传《大明律》的案例或者小故事,现在的大明百姓几乎都懂一些常识性的法律。谁要是还想欺压百姓,那可就有点难了。
搞到最后,百姓要是吃了亏,那肯定是要报官的。
而现在的官府,那清正廉明可不是开玩笑。就是有官员不清正廉明,那都会有听风卫、锦衣卫,或者其他密探、官吏(举报)来帮官员做到清正廉明。
武圣一朝的吏治,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实干和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