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贵州山区,雾气缭绕的苗寨小学里,孩子们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苏晚在黑板上一笔笔画出一只振翅的蝴蝶。当她在蝶翼上点缀智能颜料,蝴蝶在光线变化中泛起彩虹般的光泽时,教室里响起一片稚嫩的惊叹声。
老师,它会不会飞走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
苏晚蹲下身,把画板轻轻放在女孩手中:它已经在飞了——飞进了你的心里。
这是星河乡村美育计划的第一站。三个月前,顾晏舟在审阅年度财报时注意到一个现象:星河资本创纪录的收益,与偏远地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他把报表推到苏晚面前。
彼时苏晚正在为巴黎的新系列苦恼,闻言抬起头:记得我小时候,为了买一盒水彩笔,要走十里山路去镇上的文具店。
两人当即决定,从的收益中拨出专项资金,成立专注于乡村艺术教育的慈善基金。但与其他慈善项目不同,他们要为孩子们带去最前沿的美学启蒙。
不仅要给他们画笔,苏晚在项目启动会上说,更要让他们看见世界的广阔。
此刻在苗寨小学,她正实践着这个理念。孩子们轮流体验着智能画材、全息投影艺术,甚至用VR设备了卢浮宫。当一个小男孩戴着VR头盔,伸手维纳斯雕像时,惊喜地大叫:老师,她好像在对我们微笑!
顾晏舟则在另一个教室,带着孩子们用本地材料做创意手工。竹篾、稻草、甚至落叶,在他手中都变成了艺术的载体。
他举起一个用竹篾编成的北斗七星,这是苗寨的星星,也是指引方向的智慧。
课后,校长带着他们参观学校唯一的美术室—其实是个堆满杂物的储藏间。墙上贴着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纸张粗糙、颜料稀缺,但画中充满生命的张力让苏晚深受触动。
我们需要的是系统性的支持。顾晏舟当即决定,不仅要捐物资,更要培训老师,建设数字美术教室。
当晚,他们在苗寨的吊脚楼里修改计划书。油灯下,苏晚添加了数字艺术图书馆项目,顾晏舟则完善了乡村教师培训体系。
最重要的是,苏晚停下笔,要让孩子们知道,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三个月后,首批十所星河美育教室在西南山区落成。每间教室都配备了智能画材、数字艺术资源和远程教学系统。更特别的是,苏晚邀请的设计师们定期通过视频,与孩子们分享创作理念。
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一个傈僳族女孩创作的《会跳舞的云彩》,被选入国际儿童艺术展;一群苗族男孩用智能材料制作的《星光梯田》,在科技艺术大赛中获奖。
最让苏晚动容的,是那个曾问蝴蝶会不会飞走的小女孩。在最近一次视频通话中,她举着自己的新作品——用植物染料和光纤结合的《夜光苗绣》,自信地说:苏老师,我让奶奶教的绣法,和您教的科技在一起玩了!
顾晏舟看着项目报告,欣慰地发现:星河资本的投资人们主动要求增加捐款,不少被资助孩子的作品甚至启发了品牌的新系列。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循环。他在项目周年庆上说,我们给予的,最终以更美的方式回到了我们身边。
夜深人静时,苏晚在项目日记中写道:
曾经我以为,成功是站在巴黎的聚光灯下。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成功,是让苗寨的星光也如此璀璨。
而对这对伴侣而言,这份慈善事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回馈社会。它让他们记起了最初的初心——美,应该被每一个渴望的眼睛看见;梦想,应该在任何土壤里都能开花。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资助的不是艺术,而是无数个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