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飞往香港的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何雨阳像往常一样完成系统签到,眼前突然闪过一阵微光,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签到成功,恭喜获得十年份家庭口粮(含大米、面粉、玉米、杂粮)、冷冻肉类(猪肉、牛肉、羊肉)若干,已存入专属储物空间,可随时提取。”
他心中一震,连忙意念一动,打开储物空间——里面堆满了鼓鼓囊囊的粮袋,码得整整齐齐,优质大米泛着自然的米香,面粉雪白细腻,杂粮种类齐全。
另一侧的区域,整块的猪肉、牛羊肉被分装密封,新鲜得仿佛刚从屠宰场运来,估算下来,这些物资别说何家六口人吃十年,就算再接济些亲友,也绰绰有余。
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何雨阳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口气。
但转念一想,如今粮食短缺是全国性难题,四合院人多眼杂,这么多粮食和肉要是在家中取用,难免会引起街坊注意,轻则招来羡慕嫉妒,重则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违反当前的粮食管控规定。
他当机立断,转身就往四合院跑,进门时吕清心正带着王文静、王文惠准备做早饭,窝窝头的香气夹杂着野菜的清苦,弥漫在厨房里。
“娘,赶紧收拾东西!”何雨阳语气急促却沉稳,“我爹走的时候,留下了不少粮食和肉,够咱们家吃十年的,你们带着孩子们回军区大院住!”
“啥?”吕清心手里的面杖“哐当”掉在案板上,满脸难以置信,“真有这么多粮食?”何雨阳点点头,简单解释:“是的,错不了。军区大院是独栋房子,有独立厨房和储物间,取用物资方便,也不会被外人看见,孩子们和你嫂子们也能安心吃顿饱饭。”
王文静温柔懂事,立刻明白其中的考量:“雨阳说得对,四合院人多口杂,这么多物资确实不方便,回大院住更稳妥。”
王文惠也附和:“我没意见,能让孩子们吃上细粮和肉,在哪儿住都一样,正好还能离娘近些。”
收拾行李的动作麻利又迅速。
吕清心找出家里最好的被褥,给两个孙子打包衣物;王文静和王文惠则整理日常用品,顺带把何雨阳刚提取的一小袋大米和几块猪肉塞进包袱——先带点应急,剩下的物资等到了大院再慢慢提取。
何雨柱从轧钢厂下班回来,得知消息后眼睛一亮:“哥,太好了!十年份的粮食和肉,够咱们家敞开吃了!”
转而又理解了安置的用意,“回大院好,省得院里人看见眼热,到时候麻烦不断。我跟你留在这儿,正好照看房子,也能时不时接济下马师傅他们。”
“你留下我放心。”何雨阳拍了拍他的肩,“食堂那边要是粮食实在紧张,你可以悄悄从大院拿点,但切记别声张,只能自己家人和信得过的人偶尔补充,不能让人发现异常。”何雨柱点点头:“放心吧哥,我有分寸!”
当天下午,何雨阳就安排了车辆,送吕清心、王文静、王文惠带着何卫国、何为民前往军区大院。
独栋的院落宽敞安静,有独立的储物间和厨房,还有小院子可以晾晒衣物、种植蔬菜。
吕清心看着满当当的储物间,何雨阳提前过来取了部分粮食和肉,分门别类存放好,又将冷冻肉类放进专门的储物箱,用冰块保鲜。
“以后咱们就在这儿安心过日子,尽量少出门,免得让人看出端倪。”吕清心叮嘱两个儿媳,“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得保证有细粮和肉吃,我来做饭,你们只管照看孩子、做点轻巧活。”
王文静和王文惠连连应下,看着厨房里堆满的粮食和肉,心里满是踏实——在这个粮食紧缺的年代,能有这样安稳的日子,已是天大的幸运。
送走家人后,四合院只剩下何雨阳和何雨柱兄弟俩。
他们把正房和东厢房的门窗锁好,只留下西厢房自己住,耳房的厨房依旧启用,但平日里只做些粗粮和野菜,把细粮和肉的取用严格限制在私下。
何雨阳依旧每天按时上下班,只是下班后会先去军区大院看看家人,陪孩子们玩一会儿,顺便带些换洗衣物,再悄悄提取些物资补充日常。
何雨柱则在轧钢厂食堂尽心尽力,凭着巧思把粗粮做得可口,偶尔会从大院带点肉,做成肉丁拌在菜里,让后厨的师傅们和关系好的工友偷偷改善伙食,但从不多带,也从不声张。
院里的街坊们看着何家婆媳和孩子突然搬走,只当是军区大院条件更好,能得到些照顾,倒也没人多想。
马德山偶尔会问起:“雨阳,家里人都回大院了?那边粮食供应是不是能宽松点?”
何雨阳笑着回应:“主要是大院房子大,孩子们住着方便,粮食也还是定量,就是能少受点打扰。”
贾东旭家的日子依旧艰难,秦淮茹带着两个孩子,常常吃不饱。
何雨柱看在眼里,偶尔会在下班时,装作从食堂带回点“边角料”。
其实是从家里拿的杂粮窝窝或一小块肉,悄悄塞给秦淮茹:“东旭嫂子,给孩子们垫垫肚子,别让孩子饿坏了。”
秦淮茹感激不已,却也只敢收下,从不对外声张。
兄弟俩坚守在四合院,一边各自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物资的秘密。
何雨阳知道,这份签到得来的物资是何家的幸运,却不能因此张扬,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低调行事、顾好家人、适当帮衬亲友,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1959年的秋风依旧萧瑟,四合院的粮食短缺难题仍在继续,但何家因为这份意外的签到福利,有了安稳的后盾。
军区大院里,孩子们能吃饱穿暖、健康成长;四合院里,兄弟俩互相照应,在坚守中等待着何大清购粮归来,也期盼着粮食丰收、岁月安稳的日子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