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自炎黄集团与国内各大企业缔结产业联盟,日历已悄然翻至二零一七年四月。近两年的时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立足西北、志在引领未来的炎黄集团而言,却是根基深植、血肉丰满的关键时期。
曾经遍布神州的九大分公司建设工地,如今已尽数归于沉寂,取而代之的,是九座功能完善、各具特色、高效运转的现代化区域运营中心。它们在当地政府“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最高级别支持下,以惊人的“中国速度”拔地而起,并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运营之中。
而更令人瞩目的,是环绕或毗邻这九大分公司拔地而起的庞大生产基地群。
· “破晓”电池生产基地: 每个基地投资高达600亿人民币,占地1200亩。远远望去,连绵的现代化厂房、高耸的智能化立体仓库、以及专用的能源供应设施,构成了一片片充满未来工业美学的钢铁森林。内部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从核心材料的精准合成、到电芯的叠片封装、再到成组测试,绝大部分流程由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工人数量被压缩到最低,确保了生产的极高精度和一致性。如今,这些基地已全部完成设备调试和试生产,进入了稳定量产阶段。第一批次达到设计标准的“破晓”电池模块,正源源不断地从这些基地下线,其恐怖的性能参数经过内部严格检测,已全面达标。它们如同沉睡的雄狮,只待一声令下,便可颠覆整个能源存储世界。
· “生命一号”饮料生产基地: 每个基地投资500亿人民币,占地1000亩。这些基地的环境标准远超普通食品工厂,灌装车间达到医药级的洁净标准。全自动化的吹瓶、灌装、封盖、贴标、码垛生产线昼夜不息。关键的核心稀释环节,在绝对密闭的无菌管道中进行,由炎黄集团分公司的技术人员直接监控,确保每一瓶流入市场的饮料,其原液浓度都精确无误。这些基地也已全面投产,晶莹剔透的“生命一号”牌保健饮料,正以每日数百万瓶的规模,被生产出来,存入恒温恒湿的巨型仓库,等待着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这一切的源头与控制大脑,金城总部所在地更是重中之重。在紧邻炎黄研究院的新区,集团斥800亿巨资,兴建了两座规模更为宏大、技术更为尖端的核心生产基地:
· “生命一号”原液生产基地: 这里是“生命一号”的唯一起源。从那种特殊生物酶的发酵、提纯,到最终原液的合成、封装,全部在此完成。其保密等级和安防措施堪比国家绝密工程,由陈刚的保卫部直接驻守。生产出的原液,除极少部分供研究院继续深入研究外,绝大部分将通过绝对安全的冷链物流,配送到九大分公司的饮料生产基地进行稀释。
· “破晓”电池核心材料与尖端型号研发生产基地: 此地不仅承担着为九大电池基地供应最关键核心材料(如晶态离子导体、特殊生物酶催化剂)的任务,更是下一代“破晓”电池型号、以及为“盘古”、“伏羲”、“羲和”三大计划定制特殊能源解决方案的研发和试制中心。这里诞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结晶。
这两大核心基地,与炎黄研究院构成了“理论-技术-核心产品”的完整闭环,确保了集团对最核心技术和命脉的绝对掌控。
随着集团实体规模的急剧膨胀和业务的日益复杂,张诚兼任首席执行官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经过董事局多方物色、严格考察,并报请张诚最终拍板,一位重量级的管理精英——梁稳, 正式出任炎黄集团首席执行官。
梁稳年富力强,拥有深厚的国际化企业管理经验和卓越的战略执行力,曾在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核心领导职务,其能力和背景得到了包括张诚在内的所有董事的一致认可。他的上任,迅速搭建起一个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将张诚从繁杂的日常经营事务中彻底解放出来。
自此,张诚得以将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世”工作区以及频繁往返于祁连山、合肥、西安三大绝密基地之间。他的工作重心,完全聚焦于将那三大价值八百五十万积分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工程化的技术成果。
近两年过去,“盘古”、“伏羲”、“羲和”三大计划已度过了最初的筹备和理论消化期,进入了最为艰难的 “理论向成果转化” 的深水区。
· 祁连山下,“盘古”负重前行: 巨大的地下洞窟内,基于新理论设计的“场共振约束环”初代实验装置正在组装。然而,理论上的完美设计,在工程上面临着材料、工艺、控制的极限挑战。用于生成特定复杂磁场的超导线圈系统,对材料和制造精度提出了近乎变态的要求;理论计算中稳定存在的“能量共振点”,在实验中却如同桀骜的野马,难以捕捉和维持。张诚在此地停留的时间最长,常常与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一起,对着复杂的设计图纸和实时数据,一熬就是几个通宵。
· 合肥城中,“伏羲”算力饥渴: 国家超算中心经历了数轮升级,但支撑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所需的算力,依然像个无底洞。更核心的难点在于“意识涌现模型”的算法实现,如何让代码真正理解“目标”,具备“好奇心”和“价值判断”,而不仅仅是执行预设的指令,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步履维艰。张诚带来的理论指明了方向,但通往方向的路上布满了荆棘。
· 西安古都,“羲和”寻求突破: “量子时空纤维纠缠”的理论优美至极,但如何在实际物理系统中实现并稳定控制这种纠缠态,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巨大鸿沟。高精度的量子态制备、极低损耗的传输、以及如何将理论中的“微观维度投射”与现有的通信协议结合,每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
张诚如同一个最高明的医师和工程师,穿梭于这三个“重症监护室”,为不同的“病人”把脉、开方、甚至亲自操刀解决最关键的技术梗阻。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大脑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中高速切换,其忙碌与压力,外人难以想象。
炎黄集团的飞速发展与严密壁垒,并未让外部的觊觎和压力消停,反而因其迟迟未将“破晓”电池和“生命一号”大规模投放市场(仅有少量用于内部测试和特定合作方评估),引发了更多的猜测、焦虑和不择手段的行动。
· 资本试探与舆论抹黑: 以山姆国科技投资基金、东瀛财团、K国半导体巨头为代表的境外资本,组成豪华代表团,再次抵达金城,提出了看似慷慨实则苛刻至极的合作条件:要求技术共享、要求董事会席位、甚至要求查看核心研发数据。梁稳在请示张诚后,给予了坚决而礼貌的回绝。对方代表在会议室当场变色,言语中充满了威胁与傲慢。
“梁先生,没有国际资本的加持和全球市场的认可,你们的技术再好,也只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玩具!”山姆国基金的代表语气冰冷。
张诚甚至没有亲自出面,只让赵伟传了一句话:“炎黄的技术,不需要由他人来定义价值。送客。”
资本碰壁之后,与之相关的国际媒体立刻掀起了新一波的舆论绞杀。“炎黄集团技术造假,‘划时代产品’恐是空中楼阁”、“封闭的研发模式,中国科技走向歧路”、“‘生命一号’安全性存疑,或存在未知副作用”……各种捕风捉影、恶意揣测的报道甚嚣尘上,试图在公众层面瓦解对炎黄集团的信任。一部分被蒙蔽或别有用心之人,也在网络上跟风抹黑。
· 渗透刺探,无孔不入: 陈刚领导的保卫部和安全部门以及国内政府安全保卫部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两年间,挫败的网络攻击尝试呈指数级增长;试图以学术交流、商务合作、甚至美人计等方式接近核心研究人员的事件层出不穷;集团及关联供应链周边,发现的可疑监控和侦察设备数量也大幅上升。对手的耐心和投入,远超以往。一场围绕尖端技术的、没有硝烟的暗战,在金城乃至全国多个角落,无声而激烈地进行着。
站在“智慧穹顶”的顶层,张诚俯瞰着脚下已初具规模的科技之城,又望向远方三大计划基地的方向。
他的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依旧沉静如深潭,锐利如星辰。
外界的喧嚣、资本的贪婪、舆论的污蔑,于他而言,不过是试图阻挡洪流的几块石子。
根基已然深植,产能已然就绪,对未来的探索已步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他知道,当“破晓”的雷霆和“生命一号”的甘霖真正降临世间,当三大计划取得决定性突破之时,所有的质疑与抹黑,都将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灰飞烟灭。
而现在,他需要的是时间,是专注,是带领着他的团队,在那布满荆棘的科技高峰上,凿开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岩层。
风暴前的宁静,最为压抑,也最孕育着石破天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