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精兵岂能凭空蒸发?此事若不查个水落石出,黄祖连饭羹都难以下咽。
【风云骤起·曹仁剑指刘玄德】
许昌司空府内,曹操正慵懒地陷在仿制沙发里——这稀罕物件乃校事府密探潜入孙澎府邸时,凭着记忆绘制的图样所制。
抛却传统跪坐之姿,斜倚着孙澎同款沙发,案前黄纸取代竹简,曹操的理政环境可谓焕然一新。只是这般惬意反倒容易催生困意,此刻他正打着哈欠翻阅文书。
司空,汝南送来加急军报。满宠手持简牍稳步而入,声线平稳不见波澜。这位被曹操破格提拔的许昌令,向来以沉稳着称。
曹操接过卷轴展开细览,舒展的眉头骤然紧锁,突然将文书重重拍在案上。
曹操一掌击在案几上,怒喝道:刘玄德这厮便是死上千百次也难消我心头之恨!
汝南紧急军报显示,自冬月中旬起,刘备便纠集部众,在谷阳商贸特区内多次劫掠扬州商队!
俗话说得好:哪有终日防贼的道理?
曹操与孙澎缔结的商贸协定明文规定,曹方须对特区内扬州商贾的安全负全责!
这些扬州商贩遭遇刘备劫掠时,竟毫不抵抗,径直交出货物便逃往曹仁大营索要赔偿!
暂摄汝南军政的曹仁将军,面对如此无赖的战术全然束手无策。虽说谷阳商贸区不过弹丸之地,但要确保每个扬州商队的安全,非得将数万大军尽数派驻当护卫不可。
这自然是痴人说梦。
但摆在曹仁面前的困局实在棘手:
刘备每次劫掠商队,扬州商贾都乖顺如绵羊。毕竟有孙曹协议保障,他们乐得拿曹仁当钱袋子,总好过为财丧命。
曹仁甚至怀疑有商贾暗中勾结刘备,故意遭劫好来索赔。
偏偏曹仁还不能禁止扬州商队前来!
须知自由贸易四字重逾千钧。若因惧赔而禁商,便是毁约之举,孙澎随时可撕毁停战协定。
届时袁本初定会趁势南侵,纵使寒冬腊月也挡不住他的兵锋!
故曹操——实则是曹仁——既不能阻商队入境,又必须护其周全。
更要命的是,至今刘备数次作案都只劫财不害命。
若将其逼急,开始 ** 越货,甚或只 ** 不劫财——曹仁拿什么赔给孙澎交代?钱财尚可赔偿,人命又当如何偿还?
谷阳!
商贸特区!
刘备!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于案前批阅军报时,忽觉目眩。檀香袅袅间,他猛然惊觉当年与孙澎所立停战之约,竟暗藏玄机。
江东孙氏早已筹谋在先。当刘玄德陷入绝境之际,这两处商埠恰成其退守要地。细观近日谷阳、广陵急报,孙澎督办商事可谓尽心。孙氏商旅日夜往来两地,金帛流动如江河奔涌。
更令曹操抚案沉吟者,汝南广陵两地豪族皆因此得利。朱门绣户无不称颂此制,竟使孙氏坐收人心。撇开兵戈之争,单论这商路往来,实乃各取所需之局,唯江东获利尤丰耳。
此刻曹子孝正于军帐蹙眉,程仲德亦难献良策。刘玄德已扼住要害,战局主动尽在掌握。当夏侯妙才袭其后路时,刘备竟弃地绕行,转掠扬州商队,倒逼曹仁自掏库银安抚孙澎。
此消彼长间,刘备坐收渔利,江东商旅毫发无损,独剩曹营损兵折将。案头烛火摇曳,曹操掷笔于地,知此事断不可续。
破局之道有二:或迫孙仲谋让步于商市,或直取刘玄德根基。然校事密报显示,孙澎始终蛰伏柴桑水寨,纵有细作亦难近其身。吴县之行既不可为,唯有全力围剿刘备。
铜雀台更漏声声,曹操将曹仁书信收入漆匣。待满伯宁退下后,独坐良久终展绢执笔:凡用兵者,当舍小利而谋大势。传令三军,务必不计代价速诛刘备!
曹仁接到军令后心领神会。既然刘备要劫掠孙家商队,不如将计就计,集中全力歼灭刘备!
豫州全境资源向曹仁倾斜,各地兵粮源源不断输往前线。曹仁按兵不动等待战机,反常的沉默引起了庞统警觉。
主公,曹仁反常蛰伏,恐在积蓄力量。
军师多虑了!我们连夺三城进退自如,何必惧他?张飞嚷道。
刘备沉声道:军师以为当如何应对?
庞统凝视刘备:这取决于主公的决心。
※※※
伏完下朝时心事重重。作为伏皇后的父亲兼执金吾,他是帝党核心人物。衣带诏事件后,董承等人尽数伏诛,朝中士气低迷。
曹操战胜袁绍后愈发专横。听闻刘备在汝南活动,伏完稍感宽慰,却知这不过是蚍蜉撼树。如今曹操调转兵锋,刘备的困境早在他预料之中。
**伏完原本就不曾真指望刘备能完成衣带诏的使命。**
**汉室衰微,祸患何止曹操一人?**
**昔日的董卓,不也是 ** 吗?**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不照样是奸佞之徒?**
**皇室衰败,奸雄除之不尽,即便真杀了曹操,谁能保证执刀者不会成为下一个权臣?**
**说到底,这不过是失势者对得势者的愤恨。**
**伏完扪心自问,自己当真一心为汉,毫无私心吗?**
**当然不是!**
**乱世纷争,无非是世家争斗,利益相争。**
**曹操崛起,触动了某些人的权势,这才是他被视为奸臣的根本原因。**
**以伏完为首的保皇派,大多是被曹操挤压得喘不过气的失势者。**
**他们咒骂曹操,不过是无可奈何的无能狂怒罢了。**
**伏完长叹一声,走出宫门,正欲登车,却被一名小厮拦住。**
**辅国将军,我家老爷有请。**
**你家老爷是?**
**伏完顺着方向望去,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
**太常杨彪?**
**他找我做什么?**
**弘农杨氏的理念,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另一群人。**
**当年董卓乱政,袁绍、曹操等人起兵讨伐,以武力争权。**
**而杨家始终与皇室共进退,他们信奉的是自上而下的权谋之道。**
**如今杨家虽已意识到形势变化,开始与曹操修好,杨修更是与曹植交情匪浅。**
然而,这依然无法改变杨家在世人眼中效忠皇室的立场。
曹操与杨彪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
两年前袁术自立为帝时,时任尚书令的杨彪因其妻出身汝南袁氏,被曹操借机诬陷与袁术勾结谋反。这种荒谬的指控立即引发朝堂激烈反弹。
孔融闻讯后,连衣冠都未及整理就匆忙赶来与曹操当庭争辩。就连曹操亲自提拔的满宠也私下劝其行事需谨慎,要有真凭实据。
杨彪被革除尚书令后不久,曹操又改任其为太常。这两年间双方关系虽稍有缓和,但仅维持表面和睦,私下仍旧剑拔弩张。
伏完见杨彪相约,不禁环顾四周。
确认无人注意后,这才快步走向马车,轻捷地登车入内。
年近六旬的杨彪,看到身为执金吾、辅国将军兼国丈的伏完如此胆战心惊,不禁心生悲凉。
国丈无需忧虑,我已做好安排。可先让随从驾车回府,今夜我自会护送国丈返家。
伏完闻言便吩咐车夫先行回府,仅带一名心腹随杨彪进入杨府。
马车停稳后,伏完令亲信在外等候,随杨彪步入密室,却见早有来客静候其中。
辅国将军别来无恙。
竟是你!
伏完瞳孔骤缩,万万没想到会在此遇见——
谏议大夫王朗!
这位原会稽太守当年被孙策击败后宁遭流放也不肯归降。曹操听闻其节操,特意征召入许昌任职,历时数年才辗转抵京,现任谏议大夫并参与司空府军务。
曹操麾下的王朗突然现身,着实令人意外。作为司空府核心幕僚,怎会出现在此?
东海王景兴,拜见执金吾大人!
伏完惊疑不定地望向杨彪,面露征询之色。
杨彪从容示意伏完落座:王大人乃我方之人,国丈无需多虑。
王朗捻须含笑,静立不语。
伏完仍不放心,追问道:此言当真?
杨彪解释:景兴当年曾受家父教导。原来王朗曾是太尉杨赐门生。
伏完恍然大悟,心中暗喜:曹操身边竟有内应!
三人密谈间,伏完叹息:诛灭曹贼,非我等力所能及。
王朗接过话头:确如辅国将军所言。欲除曹贼,唯有借助外力。
外力何在?
王朗悠然抚须,意味深长地笑了。
江东之力,自然出自孙氏之手。
伏完眉头紧蹙:江东孙氏?他审视着王朗,此人当年在刘繇麾下治理会稽,被孙策击败后宁死不降,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王朗察觉伏完的疑虑,不紧不慢道:将军有所不知,当年拒绝孙策招安,只因他刚愎自用难成大事。后来孙策遇刺,其弟孙澎继位,我的至交虞翻在信中对其推崇备至。
以虞翻的傲骨,能让他心悦诚服之人,岂是等闲之辈?
伏完冷笑:你暗中投效孙澎了?
王朗正色道:休得胡言!既归曹公,自当效忠。话虽如此,眼中却闪过一丝深意。
杨彪适时插话:景兴家族源自琅琊,与伏氏同出一地。如今孙澎在琅琊兴建海港,海运若能贯通南北...未尽之言意味深长。
伏完恍然大悟。这些世家大族何曾真正效忠某位君主?琅琊王氏也好,弘农杨氏也罢,不过是在各方势力间游走,为家族谋取最大利益罢了。
海港、商路、漕运,只要能带来真金白银,管他天下姓曹还是姓孙。乱世之中,这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早将生存之道刻进了骨髓。
王朗被杨彪说服加入对抗曹操的阵营,并非对曹操有不满,而是因为杨彪欲借孙澎之力牵制曹操。孙澎势力壮大,对王家有直接利益。
加之王朗早年师从杨赐的渊源,伏完顿时了然,一切显得顺理成章。不过这种事你们私下联系就好,何必告知于我?
杨彪向伏完使了个眼色,示意王朗可以继续。王朗略作准备后说道:辅国将军明鉴,若非形势所迫,我们这些出身徐州的官员,有几个会真心归顺曹操?
昨日司空府议事,曹仁在汝南不顾后果纵容刘备劫掠扬州商队,意在积蓄力量发动雷霆一击,企图彻底击溃刘备。
据我所知,刘备将所获货物低价变卖,半 ** 半自愿地与汝南世家交易,换取大量粮饷,实力得以恢复。
双方决战在即,曹操动了真怒,刘备此次恐难抵挡。孙澎尚未返回吴县,刘备孤立无援,要么死战,要么撤退。
伏完不耐烦地瞪了王朗一眼,吓得他赶紧继续分析:刘备若退,只有三条路:荆州、扬州,或入山为寇。
落草为寇不太可能。刘备以名声立身,不会因一时挫败毁掉半生清誉。
因此只可能在荆州与扬州之间选择退路。
伏完突然发问:为何断定刘备不会死战?
杨彪与王朗闻言,都用古怪的眼神看着他。王朗叹道:若他会死战,这些年早不知死过多少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