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艰难的启程
刘老爷子事件的不了了之,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寒霜,打蔫了大多数业主刚刚燃起的热情和希望,但也让一部分人,包括冯进,彻底地清醒和坚定了。指望现有的物业公司良心发现、自我革新,无异于痴人说梦。指望上级部门施压,效果有限且难以持久。唯一的、根本性的出路,似乎只剩下一条——成立业主委员会,拿回属于全体业主的管理权和选择权。
这个念头,像一颗被深埋的种子,在经历了愤怒、失望、悲伤和冰冷的绝望之后,终于破开了坚硬冰冷的地壳,顽强地探出了头。
冯进、李静老师,以及另外几位在之前事件中表现出较强维权意识和行动力的业主(包括那位家里收藏品被水泡了的退休张老师、一位在It公司做项目经理、逻辑清晰的中年人赵哲、还有一位性格泼辣、人脉颇广的热心肠超市老板娘孙大姐),在一个周末的下午,聚在了冯进那间依然残留着淡淡霉味的家里。
气氛有些凝重。窗外的阳光很好,但似乎驱不散屋内沉闷的空气。
“大家说说吧,接下来怎么办?”冯进给每人倒了杯水,开门见山。
“还能怎么办?成立业委会!炒掉现在的物业!”孙大姐快人快语,声音响亮,带着一股憋屈了很久的愤懑,“这破物业,除了收钱,还会干什么?出了人命都拿他们没辙,再不把他们赶走,下次还不知道轮到谁倒霉!”
李静老师推了推眼镜,语气相对冷静,但态度同样坚决:“孙大姐话糙理不糙。从法律上讲,业主委员会是代表全体业主利益、行使共同管理权的唯一合法组织。只有成立了业委会,我们才能名正言顺地监督物业,甚至最终决定他们的去留。这是我们的法定权利。”
“道理是这个道理,”It男赵哲操作着带来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了一些文件和图表,眉头紧锁,“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我查了一下相关法规和我们小区的具体情况。首先,发起成立业委会,需要超过一定比例(通常是5%-20%)的业主联名签署申请书,递交到街道办事处。我们小区一千多户,就算按最低5%算,也需要至少五六十户的明确支持签名。这第一步,收集签名,就是个巨大的工程。”
张老师叹了口气,接口道:“不止是收集签名难。就算申请被受理,后面还有九九八十一难。要成立筹备组,要制定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要挨家挨户发动、沟通、解释,要组织投票选举…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我们几个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撑得下来吗?”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忧虑:“而且,物业那边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挠、拖延、甚至暗中破坏。到时候,各种风言风语、泼脏水、挑拨离间,恐怕都不会少。”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让刚刚燃起的斗志又面临现实的考验。房间里一时陷入了沉默。大家都清楚,张老师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即将面对的血淋淋的现实。
“难,肯定难。”冯进打破了沉默,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但是,各位邻居,我们还有退路吗?这次是刘老爷子,下次可能是张老爷子,李老爷子,甚至可能是我们自己在座的某一位,或者我们的家人。这次是冻死,下次可能是火灾(消防通道被占、消防设施失效)、可能是电梯事故(电梯年久失修)、可能是更严重的治安事件(门禁形同虚设)。我们住在这里,每一天都像是在赌运气,赌下一个倒霉事不会轮到自己头上。这种日子,你们还想继续过下去吗?”
他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孙大姐用力点头,李老师眼神锐利,赵哲停下了敲击键盘的手指,张老师也抬起了头。
“我们没有退路了。”冯进重复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力量,“难,也要做。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那些像刘老爷子一样,原本不该这样离开的人。我们不做,难道指望别人来做吗?指望那些在群里只会抱怨、却从不行动的人?还是指望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
他拿起桌上那份打印出来的、关于成立业委会流程的官方文件,纸张的边缘因为被反复翻看已经有些毛糙:“流程是死的,人是活的。签名难,我们就一家一家去敲门,去解释,去争取。时间不够,我们就挤出下班后、周末的所有时间。物业要捣乱,我们就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记录、取证、公开,和他们斗到底。我相信,这个小区里,和我们有同样想法、受够了这窝囊气的业主,绝对不止我们这几个!只是需要有人站出来,把他们串联起来!”
短暂的沉默后,李静老师第一个伸出手,放在了那份文件上:“小冯说得对。再难,也要做。我退休了,时间相对多一些,联络、沟通、文字工作,我可以多承担一些。”
“算我一个!”孙大姐立刻把手按了上去,“我超市里人来人往,消息灵通,认识的人也多,收集签名、打听消息,我来!”
赵哲合上电脑,也把手放了上去:“技术层面,信息整理、文件归档、网络沟通平台搭建,我来负责。流程再复杂,我们一步步把它啃下来。”
张老师看着叠在一起的手,苍老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久违的光亮,他也缓缓伸出手,覆盖在上面:“我这把老骨头,也还能发挥点余热。需要动笔杆子、需要讲道理的事情,我来。”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冯进。冯进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手重重地压在最上面。
五只手,温热程度不同,粗细不同,却带着同样的决心和力量,紧紧地叠在一起。
一个最初仅有五人的、松散却目标坚定的业主委员会筹备核心小组,就在这个午后,在这间还带着水淹痕迹的客厅里,正式成立了。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车流声,和空气中尚未散尽的、淡淡的霉味,提醒着他们前路的艰难与必须战斗的理由。
他们立刻进行了分工:赵哲负责深入研究所有相关法律法规,整理出最清晰、最具操作性的成立流程指南和所需全部文件模板;李静老师和张老师负责起草《致全体业主的一封信》,阐明现状、分析利弊、呼吁支持,文笔既要恳切动人,又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孙大姐负责利用她的超市作为信息集散点,开始初步的口头宣传和意向摸底;冯进则作为总协调人,并负责与街道办事处等政府部门进行初步的接触和咨询。
战斗的号角,第一次,由业主自己,艰难地吹响了。
然而,他们都清楚,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跌宕起伏、艰难无比的长征,的第一步。冰冷的现实和物业的反扑,很快就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