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善德社的温情面纱
周末清晨,王秀芹站在镜子前犹豫不决。那枚红色护身符在她手中被反复摩挲,散发着淡淡的檀香气味。前一晚,村里李婶的闲话已经传到了老王耳中,夫妻俩为此发生了争执。
谁知道那是什么人?深更半夜的,你就随便上陌生人的车?老王的不满情绪显而易见。
但秀芹想起那个雨夜刘文秀真诚的目光,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我就是去看看,光天化日的能有什么事?
市文化馆位于丘安市中心,是一栋颇具年代感的苏式建筑。秀芹到达时,发现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大多像她一样的普通市民,有的甚至是扶老携幼全家前来。
王大姐,您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秀芹回头,看见刘文秀正微笑着向她走来。今天他穿着一件深色中山装,显得格外儒雅得体。
刘老师,您还记得我?秀芹有些惊讶。
当然记得,请跟我来,前排还有座位。刘文秀热情地引导她进入礼堂。
礼堂内座无虚席,台上悬挂着善德社传统文化讲座的横幅。背景屏幕上播放着精美的传统文化宣传片,古琴音乐缓缓流淌,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讲座开始,刘文秀的演讲深深吸引了在场所有人。他不再是那日雨夜中普通的教师模样,而是引经据典,从《论语》到《道德经》,从二十四孝故事到现代家庭伦理,讲述着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不古。刘文秀声音沉痛而富有感染力,多少老人无人赡养,多少孩子缺失家教,多少家庭因财失和!我们善德社就是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找回那份丢失的温情。
台下听众大多是像秀芹这样的普通百姓,有的频频点头,有的悄悄抹泪。秀芹旁边坐着一位中年妇女,低声对她说:刘老师讲得太对了,现在这世道,人心都变冷了。
秀芹深有感触地点头。她想起自己厂里那些勾心斗角,邻居间的斤斤计较,甚至连亲戚间也多了算计少了温情。
讲座结束后,秀芹被志愿者引到侧厅。这里摆着几张桌子,分别标注着亲子教育家庭调解就业帮扶健康咨询。几名志愿者正耐心地为前来求助的人提供建议。
王大姐,感觉怎么样?刘文秀亲切地走过来。
真好,现在很少见到这么正能量的组织了。秀芹由衷地说。
刘文秀微笑着指向一个角落:看那边,我们正在为李大爷募捐。他儿子不幸车祸去世,老伴又卧病在床,生活很困难。
秀芹看见许多人正排队往捐款箱里塞钱,心中感动,也掏出五十元走过去。那是她原本打算为小军买参考书的钱。
捐款后,一位自称董老师的女子热情地拉住秀芹的手:大姐心真善,无生老母会保佑您的。秀芹没太听清无生老母这个词,只当是寻常的祝福语。
董老师约莫四十岁年纪,穿着朴素但整洁,说话时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她向秀芹介绍了善德社的日常活动:周末讲座、亲子活动、就业培训、老人照料等。
我们都是自愿来的,董老师说,刘老师带领我们做这些善事,从来不取分文报酬。看到那些受帮助的人露出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
秀芹被这份无私感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成了善德社的常客。她亲眼见证了这个组织如何帮助失业青年找到工作,如何调解家庭矛盾,如何组织志愿者照顾孤寡老人。
最让她信服的是,她把自己的护身符给了体弱多病的儿子小军,奇怪的是,儿子这学期成绩果然提高了不少,连老师都惊讶他的变化。
真是神了,秀芹对丈夫说,自从加入了善德社,感觉什么都顺了。刘老师说这是心诚则灵。
丈夫老王皱皱眉:我还是觉得太玄乎,那个刘老师是不是有点太过热情了?还有那护身符,我查了查,上面的符号不像佛教也不像道教...
人家是教书先生,真心为老百姓好!秀芹不满道,周日他们要开个亲子教育讲座,你必须陪我去听听。
老王拗不过妻子,只得答应。他隐约觉得这个善德社好得有些不真实,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作为一名老电工,他更相信眼见为实,而善德社做的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好事。
与此同时,在文化馆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刘文秀正对几名骨干说话:发展成员年龄越小,发展人的功德越大。特别是那些有孩子的家长,要重点关照...王秀芹家有个十岁男孩,这是我们的突破口。
窗外,丘安市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夜晚的街道,却照不透某些人内心深处的迷雾。善德社的光明面背后,暗流正在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