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工学院的大礼堂,今天被临时改造成了科技展览会。
空气里混杂着一股奇特的气味,有松香焊锡的焦糊味,有机油的铁腥味,还有新生纸板的木浆味。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学生们兴奋的议论声,机械装置运转时发出的轻微咔哒声,还有远处不知哪个系搞出的高压电弧发出的“滋滋”声。
林志远一脸嫌弃地用手在鼻子前扇了扇。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一股子机油味,还不如在宿舍睡觉。”
刘建国倒是看得津津有味,他正蹲在农业机械系的一个展台前,研究一台用自行车链条和铁皮做的“自动播种机”。
“嘿,这玩意儿有意思。”
“你看这传动结构,虽然糙了点,但想法是好的。”
陈文博推了推眼镜,视线则被物理系展出的一个“云雾室”吸引,里面隐约能看到粒子穿过的轨迹。
只有张汉玉,他一言不发,走得很慢。
他的视线从一个展台扫到另一个展台。
水利系的学生用木头和胶水糊了一个大坝的模型,旁边还有一个小水泵,能模拟开闸放水。
化工系的学生用烧杯和玻璃管搭了一套简易的蒸馏设备,正在提纯什么东西。
机械系的最硬核,直接抬来了一台他们自己改进过的车床。
这些东西,在张汉玉眼里,都很粗糙。
非常粗糙。
甚至有些简陋得可笑。
可他的心,却一点点沉了下去。
因为这些东西,全都是“实物”。
它们在运转,在工作,在实现着某个具体的功能。
而他们计算机系呢?
展台上只摆了几本厚厚的教材,还有几张王教授画的逻辑电路图。
理论。
全是理论。
周围的人经过他们系的展台,都是匆匆一瞥就走开,脸上带着茫然。
仿佛在看天书。
一种强烈的焦灼感,从张汉-玉的心底升起。
他看到了别人亲手造出的砖头,看到了别人用砖头砌起的歪歪扭扭的墙。
而他,手里只有一本《如何砌墙》的说明书。
他忽然停下脚步,转身看着跟上来的三个室友。
“我们,也得做点什么。”
他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意味。
刘建国刚从播种机前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灰。
“做什么?我们系能做什么?在纸上画图吗?”
林志远打了个哈欠。
“汉玉,别想那么多了,老老实实上课考试,拿个好成绩,毕业分配个好单位,比什么都强。”
“这不是为了成绩。”
张汉玉的眼神很亮,亮得有些吓人。
“你们难道就没想过,亲手造出一台……能计算的东西?”
“别开玩笑了。”
刘建国第一个摇头。
“一台计算机几十万个零件,那是国家级的工程,就凭我们几个?”
“我不是说要造一台完整的计算机。”
张汉玉从怀里掏出那个一直带在身上的笔记本,翻到了画着【孵化器】电路图的那一页。
“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
“比如,先做一个能实现‘加法’的电路板。”
他把笔记本递到三人面前。
那张画满了奇怪符号和线条的图纸,让林志远和刘建国都皱起了眉。
只有陈文博,他凑近了仔细看,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异。
“这个电路……比书上的全加器,简单太多了。”
“这是你自己设计的?”
“嗯。”
张汉玉点头。
“我叫它【孵化器】。”
“孵化器?”
林志远嗤笑一声。
“名字倒挺唬人。所以呢?就算我们做出来了,这块破电路板有什么用?能吃还是能喝?”
“它不能吃,也不能喝。”
张汉玉直视着他。
“但它能证明一件事。”
“证明我们学的不是一堆废纸,证明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手,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
他的话,让周围的空气都安静了下来。
刘建国不说话了,他看着张汉玉手里的图纸,又看了看不远处那些正在运转的机器,眼神有些动摇。
陈文博则完全被图纸吸引了。
“你这个设计,在逻辑上是可行的。”
“而且功耗会低很多。”
“你是怎么想到的?”
“我想成立一个兴趣小组。”
张汉玉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就叫计算机兴趣小组。”
“我们四个人,一起把这个【孵化器】做出来。”
林志远第一个表示怀疑。
“兴趣小组?学校能给钱吗?能给地方吗?能给零件吗?”
“什么都没有。”
张汉玉的回答很干脆。
“钱,我们自己凑。地方,就在宿舍。零件,我们自己想办法。”
“疯了。”
林志远摇着头,退后了一步。
“我可没钱陪你玩这个。”
张汉玉的目光转向刘建国。
刘建国挠了挠头,一脸为难。
“汉玉,我不是不支持你。可……这真的有用吗?毕业分配的时候,人家看的是成绩,谁看你搞的这些小玩意儿?”
张汉-玉的心,又往下沉了一截。
他预料到了困难,却没有想到,第一盆冷水来自最亲近的室友。
“它有没有用,做了才知道。”
他的语气依旧平静。
“你们先考虑一下。”
说完,他收回笔记本,转身挤进了人群。
他要去寻找一个真正的盟友。
苏晓萌正站在一个展台前,那是自动化系的作品,一个模仿人手臂的机械臂,能笨拙地抓取和放下木块。
她看得专注,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学姐。”
张汉玉走到她身边。
苏晓萌回过头,看到是他,有些意外。
“张汉玉?”
“你也来看展览?”
“嗯。”
张汉玉开门见山。
“我想成立一个计算机兴趣小组,想邀请你加入。”
苏晓萌愣了一下,随即笑了。
“兴趣小组?”
“你们这届新生,还真有活力。”
她的语气很轻松,像是在听一个学弟异想天开的计划。
“我们想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单元。”
张汉玉说着,再次掏出了他的笔记本,翻到那一页,递了过去。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项目,【孵化器】。”
苏晓萌脸上的笑容,在看到那张图纸时,慢慢消失了。
她接过笔记本,眼神变得严肃起来。
她的手指,轻轻划过图纸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逻辑门符号。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周围的喧嚣似乎都与他们无关。
张汉-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苏晓萌的反应,对他至关重要。
她不像林志远那样功利,也不像刘建国那样现实。
她懂技术,她能看懂这幅图的价值。
“这个设计……”
苏晓萌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很大胆。”
“你把冗余的逻辑校验全都舍弃了,只保留了最核心的运算部分。”
“对。”
张汉玉点头。
“理论上的完美,在现实中往往意味着臃肿和低效。我只要它能用,能算对就行。”
“你想过没有,这样做,容错率会非常低。”
苏晓萌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他。
“任何一个元件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计算结果的巨大错误。”
“我想过。”
“那你要怎么解决?”
“通过软件来校准。”
张汉玉的回答,让苏晓萌再次愣住。
“软件?”
这个词,在这个硬件为王的时代,显得如此超前。
“对。硬件的不足,可以通过软件的算法来弥补。这比单纯堆砌硬件,成本更低,也更灵活。”
苏晓萌沉默了。
她死死地盯着张汉玉,仿佛要看穿他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
这个来自农村的少年,他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像一个刚刚接触计算机不到半年的大一新生。
他像一个……已经在未来碰壁过无数次,然后带着所有经验,回来寻找最优解的工程师。
“好。”
很久,她才吐出一个字。
“我加入。”
“但是,我有一个条件。”
“你说。”
“这个小组,必须由我来负责技术规范和测试流程。”
苏晓-萌的眼神恢复了冷静与理智。
“你的想法天马行空,但工程需要严谨。我来给你当刹车。”
张汉玉笑了。
他知道,自己找对人了。
“成交。”
当张汉玉带着苏晓萌回到室友身边时,林志远和刘建国的表情都有些精彩。
特别是看到苏晓萌手里拿着那本画着【孵化器】的笔记本,正和陈文博低声讨论着什么的时候。
“苏……苏学姐?”
林志远结结巴巴地开口。
“你也觉得……这事靠谱?”
“不靠谱。”
苏晓萌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抬起头,环视了一圈。
“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零件,甚至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没有。”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都是一件注定会失败的事情。”
她的目光最后落在张汉-玉的脸上。
“但是,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我们学这些东西,又有什么意义?”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个人的心上。
刘建国看着自己那双因为常年帮家里干活而布满老茧的手,又看了看张汉玉坚定的脸。
他咬了咬牙。
“算我一个。”
“失败就失败,反正也没什么东西可以输的。”
林志远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把目光投向了苏晓萌。
一个漂亮、聪慧、家境优越的学姐,都愿意陪着张汉玉一起“疯”。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他没看到的机会?
“咳。”
他清了清嗓子。
“既然大家都这么有热情,那我也不能拖后腿。”
“不过我先说好,买零件的钱,我最多出五块。”
至此,星城工学院计算机系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兴趣小组,在嘈杂的展览会上,正式成立。
他们五个人,站在角落里,像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草台班子。
“好了。”
张汉玉看着眼前这几个神情各异的“组员”。
“我们现在面临第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看向他。
“我们连一把烙铁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