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报告会上,气氛并没有往常破获大案后的轻松。老李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总结道:“……林静娴,一个丧子的母亲,利用其专业知识,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其子林涛死亡相关人员的复仇。手法隐蔽残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虽然嫌疑人目前在逃,但案件基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各小组辛苦了,后续追逃工作由专人负责。”
散会后,同事们陆续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陈默和老李。
老李看着沉默不语的陈默,叹了口气,递过去一根烟:“默子,别想了。案子破了,凶手也明确了。林静娴……她跑不了太远的,天网恢恢。”
陈默没有接烟,目光落在白板上还没来得及擦掉的、林涛那张阳光笑容的照片上。“李队,你真的觉得,这就结束了吗?”
“不然呢?”老李自己把烟点上,深深吸了一口,“我们知道是她干的,也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干。剩下的,就是抓人。这女人是个化学和植物学天才,也是个复仇的鬼才,但她毕竟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能跑到天边去?”
“问题不在于她能不能跑到天边,”陈默的声音低沉,“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幅‘拼图’的全貌。林静娴在信中说‘拼图已经完成’,她指的是杀死了所有她认为有罪的人。但郑轩的死,是她亲手所为吗?她在国内策划了四起完美谋杀,是如何精准地将毒素送达到远在国外的郑轩手中?如果她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之前不动手?偏偏要等到最后?”
老李吐出一个烟圈,眉头也皱了起来:“你的意思是……郑轩的死,可能不是她干的?或者,她还有同伙?”
“不确定。”陈默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着那些受害者的名字和时间线,“赵明远、王娟、孙志刚、刘建业,他们的死,现场都留下了具有强烈个人象征意义和林静娴复仇印记的物品。但郑轩呢?我们只有国际刑警传来的初步报告,提到‘一个来自中国的、旧的红色塑料陀螺’。这符合她的模式,但细节呢?毒素是否相同?现场是否有其他具有特定指向的物品?这些都需要核实。”
“你怀疑有人模仿作案?或者……林静娴的背后,还有别人?”
“我不知道。”陈默坦诚道,“这个案子给我的感觉,就像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林静娴的复仇逻辑看似清晰,但其中还有一些模糊地带。比如,她对当年事件的了解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她如何能如此精准地拿到二十年前的旧物?那些旧物,比如赵建国的火车票夹、王娟的食堂饭票,来源真的查清了吗?仅仅靠她一个人二十年的调查,能做到如此滴水不漏?”
老李沉默了。陈默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在之前的侦破过程中,因为凶手身份的明确和证据的指向性过于强烈,而被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现在回想,林静娴一个退休教师,其行动力和资源获取能力,似乎有些超乎寻常。
“还有,”陈默继续道,“林静娴的信中,充满了痛苦和决绝,但唯独没有提到她对自己行为的任何辩解或反思。她将自己完全放在了审判者的位置上。这种极端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仅仅是因为丧子之痛吗?二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她的仇恨为何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被淬炼得如此精密和冷酷?”
“你是想……做心理侧写?”老李问。
“不仅仅是侧写。”陈默转过身,眼神坚定,“李队,我想申请重启部分调查。不是针对林静娴的追逃,而是针对二十年前林涛溺亡案和红星陶瓷厂火灾案,进行更深层次的复查。我总觉得,这两个旧案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我们没有触及的真相。而那个真相,或许才是驱动林静娴,乃至其他潜在关联者行为的真正核心。”
老李看着陈默,他知道这个年轻搭档的脾气,一旦认准了方向,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陈默的直觉往往准得可怕。
“重启旧案……”老李沉吟着,“需要理由,也需要人手。现在案子刚结,上面恐怕不会同意大规模投入资源。”
“不需要大规模投入。”陈默说,“我只请求允许我私下查阅所有相关卷宗,并走访一些可能被忽略的旧人。就当是……完善结案报告的必要补充。”
老李盯着陈默看了半晌,最终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行,我给你这个权限。但是默子,把握好分寸。林静娴现在是头号通缉犯,首要任务还是抓她。别钻了牛角尖。”
“明白。”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埋首于档案室,调出了所有关于林涛溺亡案和红星陶瓷厂火灾案的原始卷宗。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历史的尘埃之下,细节依然可辨。
林涛溺亡案卷宗记载简单:2003年8月5日下午,林涛与赵明远、孙伟(孙志刚之子)、刘欣(刘建业之女)、郑轩(厂长外孙)等五名少年,在城郊红星水库游泳。期间林涛不慎溺水,同伴呼救,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将其救起,但已回天乏术。法医鉴定为溺水身亡,排除他杀。询问笔录中,几个孩子的说法基本一致:林涛游到深水区后突然抽筋,挣扎后沉没。
看起来确实像一场意外。但陈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负责打捞林涛遗体的村民在询问中提到,林涛被打捞上来时,一只手紧紧攥着,似乎握着什么东西,但后来警方处理时,手里是空的。这个细节在当时并未被深入追究。
紧握着什么?是那个红色的陀螺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再看红星陶瓷厂火灾案卷宗,起火点是仓库西北角的电线,鉴定为老化短路。值班员赵建国死亡。现场发现了一些非仓库常备物品的灰烬,报告推断可能是赵建国私人物品。关于仿古瓷赏瓶丢失的记录,只有厂内部一份简单的说明,提及样品库记录缺失一件,原因不明,推测可能在火灾中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