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论语·子路》“先之劳之,无倦”诗曰:
政通须赖民心向,社改当循国策彰。
劳瘁不辞开晓雾,新程共赴启蛮荒。
壤塘的秋意比平原来得早,十月的风卷着川西高原的寒意,掠过杜柯河谷的青稞架,在吉拉村的经幡上簌簌作响。村口那棵老柏树下,几个裹着藏袍的老人正抽着旱烟,目光越过远处的雪山,落在渐行渐近的一队人马身上——为首的是县委书记周明远,身后跟着挎着帆布包、戴着旧军帽的离翁,还有民政、组织部门的干部,这便是县里派往吉拉村的政社分开试点工作组。
“离翁同志,吉拉村是上杜柯乡试点的核心,原有大队管辖着三个自然寨,三百多户人家,汉、藏、羌群众杂居,情况不算简单。”周明远勒住马缰,指着错落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村寨,“中央十月刚发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咱们这次来,就是要把‘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拆解开,让乡政府管行政,让经济组织抓生产,村里要选出村民委员会,真正实现群众自治。”
离翁点点头,顺手把帆布包里的文件拿出来翻看——那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原文,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法》的摘录。纸上的字迹工整,每一条都说得明明白白:乡的规模以原有公社为基础,村以大队为蓝本,编制力求精干,不得超编;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管本村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协助乡政府开展工作。他想起出发前县委会议上的要求,这次试点既要严格按政策来,又要照顾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
工作组住进了原大队部的土坯房,刚放下行李,就有几个村干部找上门来。原大队支书扎西是个五十多岁的藏族汉子,脸上刻着高原风霜,手里攥着转经筒,语气有些迟疑:“周书记,离翁同志,咱们大队这些年一直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又管种地又管派粮,现在要分开,乡政府和村委会各管一摊,会不会乱套啊?”
离翁给扎西倒了碗热茶,笑着解释:“扎西支书,中央的政策说得很清楚,政社分开不是分家,是各司其职。以前公社又当‘婆婆’又当‘老板’,管了行政又管生产,有时候顾此失彼。现在乡政府专管行政、民政、司法这些事,村里的经济组织只管种养殖、搞副业,村委会管村民的事,大家各负其责,反而能把事情办得更细致。”
周明远补充道:“咱们这次试点,就是要摸索出一条适合壤塘的路。村的规模不变,还是以原来的吉拉大队为基础,编制也不增加,只是把职能理顺。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按照《选举法》选出乡人民代表、县人民代表,还有村民委员会主任,让群众自己选当家人。”
扎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选举怎么选?咱们村里有藏族、汉族、羌族,大家语言有时候都不通,会不会选不明白?”
“这个你放心。”离翁从帆布包里掏出提前准备好的双语宣传单,“我们把选举流程、候选人条件都翻译成了藏语和羌语,到时候会挨家挨户宣传。选举的时候会设秘密写票处,大家想选谁就选谁,绝对公平公正。”
接下来的半个月,工作组的身影遍布吉拉村的三个自然寨。离翁和民政干部小李一起,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踩着晨霜翻山越岭,到村民家里走访。藏族阿妈卓玛家住在半山腰,家里种着几亩青稞,还养了十几只牦牛。听说要选举村委会主任,卓玛阿妈有些犹豫:“以前都是大队安排活儿,现在让我们自己选,选出来的人能为我们办事吗?”
离翁坐在土炕上,用半生不熟的藏语耐心解释:“阿妈,村委会主任是咱们村民自己选的,他得听大家的意见,帮大家解决困难。比如村里的水渠该修了,孩子上学的路不好走,这些事都可以找村委会。以后村里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再也不是以前‘一刀切’了。”
小李在一旁拿出宣传单,指着上面的条款说:“阿妈,您看,村委会要管本村的文教卫生、计划生育,还要协助乡政府做好公安、民政工作。以后您家里有困难,或者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村委会反映。”
卓玛阿妈看着宣传单上的藏文,又看了看离翁真诚的眼神,笑着点点头:“要是这样,那我一定去投票,选个能为我们办事的好干部。”
在走访过程中,离翁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的村民担心选举走过场,有的汉族村民担心少数民族占多数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还有的村民对候选人的条件不了解。针对这些问题,工作组决定在村里召开动员大会,同时设立咨询点,由离翁和扎西支书轮流值班,解答村民的疑问。
动员大会设在村头的晒谷场,几百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晒谷场的土台上挂着“吉拉村村民委员会选举动员大会”的横幅,旁边贴着双语的选举流程和候选人条件。周明远首先讲话,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政社分开的重要意义:“以前公社既是政府又是生产队,现在分开了,乡政府管全县的大事,村委会管村里的小事,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选举是大家的权利,一定要珍惜,选出让大家放心的当家人。”
离翁接着详细讲解了选举的具体流程:“按照《选举法》规定,咱们首先要推选选举委员会,然后提名候选人,候选人要经过村民代表讨论通过,最后进行无记名投票。投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张选票,选谁不选谁,只有自己知道,任何人都不能干涉。”
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离翁还特意邀请了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监督选举过程。同时,工作组还组织候选人进行公开演讲,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设想,接受村民的提问。
候选人中有三个人最受关注:原大队支书扎西,为人忠厚老实,在村里威望很高;汉族村民王建国,是村里的种粮能手,头脑灵活,想带领大家搞多种经营;羌族村民马文才,年轻有文化,在乡小学当老师,热心公益事业。
公开演讲那天,晒谷场挤满了人。扎西站在台上,黝黑的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我在大队干了十几年,知道大家的难处。如果我当选,首先要把村里的水渠修好,让大家的青稞能浇上水;还要改善村里的卫生条件,让孩子们能在干净的环境里上学。”
王建国则讲起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政策好了,光靠种青稞不行,咱们可以搞养殖,还可以把山里的药材、土特产运出去卖。我已经联系好了外面的收购商,只要大家愿意,咱们一起抱团发展,保证能多赚钱。”
马文才的演讲充满了年轻人的激情:“我是土生土长的吉拉村人,看着村里的孩子上学难、看病难,心里着急。如果我当选,我会争取资金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还要联系乡卫生院,让医生多来村里坐诊,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三个候选人的演讲各有侧重,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响起掌声。演讲结束后,不少村民围上来,向候选人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候选人都一一耐心解答。
选举日这天,天气格外晴朗,雪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晒谷场被布置成了选举会场,投票箱放在土台中央,上面贴着鲜红的“选票箱”三个字。村民们排着队,依次领取选票,走进秘密写票处填写。有的老人不识字,就让工作人员帮忙念选票上的名字,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投票;有的村民则仔细斟酌,反复比较,才郑重地写下自己选中的人的名字。
离翁作为选举委员会的成员,负责监督投票过程。他看着村民们一张张严肃而认真的脸,心里感慨万千:这就是最基层的民主,每一张选票都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投票顺利进行,共收回有效选票328张,超过了全村选民总数的95%。
计票工作在监督小组的监督下进行,工作人员当场开箱,逐一清点选票,然后公开唱票、计票。村民们围在计票板周围,紧张地看着每一张选票被念出。最终,扎西以186票当选为吉拉村第一届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和马文才分别当选为副主任和委员。
当离翁宣布选举结果时,晒谷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扎西站在台上,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谢谢大家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当好这个村委会主任,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
选举结束后,工作组又帮助吉拉村村委会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明确了村委会的职责和分工。同时,按照中央通知要求,上杜柯乡也顺利完成了乡政府的组建,原来的公社管委会改为乡政府,负责全乡的行政、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乡党委也同步建立,确保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离翁还协助村里成立了经济合作社,由王建国负责,整合村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马文才则牵头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联系乡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短短几个月时间,吉拉村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水渠修通了,青稞产量提高了;村小学的教室翻新了,孩子们有了崭新的课桌椅;村里的卫生状况改善了,村民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
试点工作结束时,周明远带领工作组检查验收,看到吉拉村的新面貌,欣慰地说:“离翁同志,你们做得很好,政社分开在吉拉村取得了成功,为全县的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央的政策是好的,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离翁站在晒谷场上,看着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村寨,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出发前读到的中央通知,想起了村民们投票时的郑重神情,想起了扎西支书朴实的承诺。政社分开,不仅仅是体制的变革,更是民心的凝聚,是对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尊重。
结尾词(临江仙·吉拉新貌)
雪岭河谷秋风暖,政通万里情牵。
分途兴业两欣然。
票投民意顺,村治福绵延。
老柏枝繁承雨露,新程再谱新篇。
高原深处党旗妍。
同心跟党走,岁岁庆丰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