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大道含容万物生,废材巧用亦成名。
顺势而为兴实业,因势利导惠乡氓。
林泉遗宝经雕琢,雪域荒滩起鼓声。
不与天争凭实干,同心共富踏新程。
1984年的夏末,岗木达乡的河谷两岸还残留着最后一抹绿意,远处的神山被淡淡的云雾缠绕,显得格外静谧。离翁站在乡政府的院子里,望着远处壤塘林业局遗留下来的一片废弃林场,眉头微微舒展。自全乡工作会议后,砂石厂的成功让他看到了乡办企业的潜力,但也深知单一产业难以支撑全乡长期发展。而那些被遗弃在山林间的枯枝、废木,在他眼中,却成了带领岗木达乡进一步致富的“宝贝”。
壤塘县地处川西高原,林业资源曾经十分丰富。壤塘林业局早年的采伐作业留下了大量废弃材——有的是采伐后剩余的枝桠,有的是运输途中掉落的原木,有的是不符合规格被淘汰的木料。这些废弃材长期堆积在山林中,不仅浪费资源,还存在火灾隐患。离翁在下乡调研时,多次看到牧民们小心翼翼地捡拾一些粗壮的废木回家当柴烧,心里便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废弃材利用起来,办一个木材加工厂?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乡党委班子的一致认可,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没有设备、没有技术、没有销路,更没有懂管理的人才。李德伍书记看着离翁提交的可行性报告,有些担忧地说:“离翁同志,这个想法很好,但咱们乡底子薄,要办起一个加工厂,可不是件容易事啊!”离翁早已考虑到这些困难,他坚定地说:“李书记,困难是肯定有的,但只要我们找对路子,争取上级支持,再发动群众,一定能办成!这些废弃材放在山里也是浪费,加工成产品就能变成钱,这是实实在在的致富路!”
随后,离翁多次前往县城,向县委县政府汇报自己的想法。县委书记听完他的汇报后,十分赞赏:“离翁同志,你这个思路很好!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能带动群众致富,符合中央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导向,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你!”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下,离翁成功与林业部取得了联系,详细阐述了利用废弃材兴办乡办企业的规划和意义。林业部相关领导对这个变废为宝的项目十分重视,当即决定给予支持,由森工局负责提供加工设备、传授生产技术,并派遣专业师傅现场指导。
消息传回岗木达乡,全乡上下都沸腾了。村民们纷纷议论:“没想到那些没人要的废木头,还能变成宝贝!”“离翁书记真是有办法,这下我们又多了一条挣钱的路子!”离翁趁热打铁,召开了全乡动员大会,详细介绍了木材加工厂的筹备情况和运营模式:“乡亲们,从今天起,咱们全乡每户人家都可以去山林里捡拾废弃材,交到即将开办的木材加工厂。乡政府给每户分配每年不超过2立方米的指标,既保证大家都能参与,又能保护山林资源。加工厂会把这些废材加工成板方,远销内地,盈利后会给大家分红!”
动员大会结束后,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天天不亮,山林间就出现了村民们的身影。他们背着背篓、扛着斧头,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废弃材,有的甚至全家出动,分工合作。老牧民扎西带着儿子儿媳,每天都能捡拾满满一背篓废木;返乡青年王建国放下手中的养殖活计,专门抽出时间去较远的林场捡拾,他说:“这是为全乡办好事,也是为自家增收,再苦再累都值得!”
为了规范废弃材的捡拾和回收,离翁专门制定了相关规定:禁止砍伐活树,只能捡拾已经枯死或遗留的废弃材;回收时由专人负责称重、登记,确保公平公正。同时,他还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成立了巡逻队,每天在山林间巡逻,防止乱砍滥伐现象发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回收了大量废弃材,为加工厂的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工厂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森工局送来的锯木机、刨床、烘干机等设备陆续运抵岗木达乡,几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师傅也随后赶到。离翁带领乡干部和村民们一起,利用日寺登砂石厂旁边的闲置土地,搭建起了简易的厂房。厂房里,设备整齐排列,师傅们手把手地教村民们操作方法和安全规范。村民们学习热情高涨,有的记笔记,有的现场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
人才选拔是加工厂成功的关键。离翁经过反复考察和筛选,最终决定选派转业军人郎穷和初中毕业生尕尔玛担任加工厂的厂长和技术员。郎穷在部队里练就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为人正直、责任心强;尕尔玛年轻有文化,学习能力强,对机械设备有着浓厚的兴趣。离翁找两人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郎穷、尕尔玛,这个加工厂是咱们乡的希望,全乡老百姓都盼着它能成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不负众望,把加工厂办好,带领大家致富!”两人当即表示:“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尽心尽力,绝不辜负组织和乡亲们的信任!”
担任厂长和技术员后,郎穷和尕尔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郎穷负责工厂的日常管理和生产调度,他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尕尔玛则跟着森工局的师傅们刻苦学习技术,从木材的筛选、切割、刨光到烘干、拼接,每一个环节都认真钻研。遇到技术难题,两人就一起商量,或者请教师傅,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板方加工的全套技术。
1984年10月,壤塘县第一个乡办木材加工厂——岗木达乡废弃材改本厂正式开工投产。开工当天,厂房里机器轰鸣,村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把自家捡拾的废弃材送到厂里。郎穷和尕尔玛带领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筛选木材、切割下料、刨光打磨、烘干处理、拼接成型……经过一系列工序,原本不起眼的废弃材,变成了一块块光滑平整的板方。
离翁始终牵挂着加工厂的生产情况,每天都会抽时间去厂里查看。他看到工人们干劲十足,产品质量过硬,心里十分欣慰。同时,他也积极为产品寻找销路。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帮助和自己的多方联系,他与内地几家建筑公司和家具厂达成了合作协议,对方对岗木达乡生产的板方质量十分满意,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
第一批板方顺利发往内地后,离翁和全体村民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半个月后,好消息传来:板方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对方已经将货款全额付清!听到这个消息,全乡上下一片欢腾。离翁立刻组织召开了加工厂第一次分红大会,当村民们拿到沉甸甸的分红款时,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扎西老人拿着钱,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这些废木头还能让我们挣到这么多钱!感谢乡党委,感谢离翁书记!”
在郎穷和尕尔玛的精心管理下,加工厂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产品质量也不断提升。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品规格和种类,除了常规的板方,还加工生产出了地板料、家具料等多种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到年底结算时,加工厂竟然盈利了二十多万元!这在当时的岗木达乡,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十多万元的盈利,给岗木达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乡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将部分盈利用于扩大加工厂规模,增添新的设备,提高生产能力;部分盈利用于改善全乡的基础设施,修建乡村公路、维修学校和卫生院;还有部分盈利按照村民捡拾废弃材的数量进行二次分红。当第二次分红款发到村民手中时,大家的热情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到废弃材捡拾和加工厂生产中来。
加工厂的成功,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还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些原本闲置在家的村民,纷纷加入加工厂,成为了正式工人,每月能拿到稳定的工资。郎穷和尕尔玛也成为了全乡的名人,大家都称赞他们是“有本事、能干事”的年轻人。离翁看着加工厂的蓬勃发展和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森工局的技术帮扶,更离不开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李德伍书记在全乡总结大会上,对离翁和加工厂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离翁同志带领我们利用废弃材办起了加工厂,一年盈利二十多万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乡办企业的巨大潜力,也为我们岗木达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要继续依托本地资源,发展更多特色产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离翁在会上动情地说:“同志们,乡亲们,加工厂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废弃材,原本是没人要的‘垃圾’,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宝贝’。这说明,只要我们敢想敢干、真抓实干,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未来,我们要继续团结一心,把加工厂办得更好,让岗木达乡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乡、幸福乡!”
隆冬时节,岗木达乡飘起了皑皑白雪,山林间银装素裹,宛如仙境。离翁站在加工厂的厂房外,望着远处忙碌的村民和轰鸣的机器,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刚到岗木达乡时的迷茫与忐忑,想起了筹备加工厂时的艰辛与不易,想起了村民们拿到分红款时的喜悦与感动。这一年,岗木达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凭借着政策的东风和全乡人民的实干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离翁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岗木达乡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继续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致富门路,让这片高原土地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生机与活力。
结尾词·破阵子
雪域荒林藏宝,匠心巧运新生。
废木成材通四海,富路铺就惠万民。乡兴气象新。
实干点燃希望,同心铸就辉煌。
莫道高原天地远,敢教穷乡变富壤。征途再启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