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澜苑的书房仿佛变成了一个前沿科技的临时指挥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不再是冰冷的商业图表,而是动态演算的脑网络连接图、分子通路动画和不断刷新的生物标记物数据流。
沈清澜站在屏幕前,手持激光笔,红光点在复杂的可视化图像上游走。她的神情是陆寒霆在无数次重要项目攻坚会议上见过的模样——专注、自信,带着一种将复杂问题层层剖解的冷静力量。
“首先,是关于致病机制的新视角。”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激光点定格在一个被高亮标注的分子结构上,“传统理论过于聚焦Aβ和tau蛋白,但我们的团队——包括清澜健康研究院和三个国际顶尖实验室的合作者——已经证实,存在一条独立的、由App蛋白AIcd片段触发的致病通路。”
她切换画面,展示出一组对比鲜明的神经元影像。“看,左侧是正常神经元,右侧是AIcd过度激活导致自噬失衡的神经元。这种失衡,会导致轴突——你可以理解为神经元的‘通信电缆’——出现早期、且不可逆的退化。这是我们理解疾病进程的一个关键突破。”
陆寒霆坐在沙发上,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跟随着她的讲解。那些曾让他感到无助和陌生的医学术语,此刻在她条理清晰的阐述下,变成了可以理解的技术参数。
“基于这个发现,”沈清澜的语调微微扬起,带着科研者特有的兴奋,“我们锁定了全新的干预靶点。不是直接清除已经形成的斑块,那往往为时已晚。而是在更上游,精准调控自噬过程。”她调出了一份药物分子设计界面,“这是我们与剑桥团队合作,正在进行优化的一款小分子抑制剂原型,它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能够有效保护轴突,延缓认知功能下降。”
她没有停顿,激光笔移向另一组数据。“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免疫系统的作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免疫细胞活性与认知评分的关联分析图,“我们前期的数据挖掘发现,特定的b细胞亚群功能缺陷,与记忆衰退速度显着相关。因此,在你的防护方案中,我们引入了一个免疫调节模块。”
她拿起桌面上一个看似普通的智能手表原型,“这是集成了我们最新生物传感技术的设备。它不仅能监测心率、活动量,还能通过分析皮肤间液中的特定微小RNA,无创、持续地评估你的免疫状态波动。一旦发现异常趋势,系统会立刻预警,并联动到我们的干预库。”
接着,她展示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界面——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数字孪生大脑模型。
“这是我们为你创建的‘数字大脑’。它整合了你所有的基线数据——基因组、脑影像、血液标记物,并会实时接入智能设备传回的生活数据。我们可以在这个模型上,模拟不同干预措施(比如一种新药、一套认知训练、一种饮食调整)可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实现治疗方案的‘虚拟试错’和精准预测。”
最后,她的语气变得务实而温暖:“当然,所有这些前沿科技,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天的生活里。”她调出了一份详尽的、图文并茂的日常管理方案,“这是基于最新的‘AppLE-tree’干预理念,为你量身定制的结构化生活方式指南。从地中海饮食的精确配比,到基于你认知基线设计的‘脑力体操’,再到优化睡眠结构的环境参数调节……它事无巨细,并且会根据你的反馈和数据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沈清澜放下激光笔,转身,面向陆寒霆。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带着一种将宏大科研愿景拉近到眼前的力量。
“看,”她指着屏幕上所有交织的数据流、模型和方案,声音里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念,“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研究进展和为你构建的防御体系。它不是一个虚无的承诺,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发现、一项项可行的技术、一套套落地的方案堆砌起来的。我们走在一条虽然艰难,但方向清晰、并且每天都在向前推进的路上。”
陆寒霆深深地望着她,望着屏幕上那些代表着人类智慧与生命抗争的前沿成果。他胸腔里那股萦绕不散的寒意,正在被一种源自理性与希望的暖流所取代。他看到的不仅是数据和模型,更是她倾注其中的心血、智慧,以及那份将他从绝望边缘拉回的、沉甸甸的爱与担当。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屏幕前,目光扫过那些复杂的曲线和结构图,最终定格在她脸上。
“我看到了。”他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重新找到锚点的安定,“那么,告诉我,我这个‘首席体验官’,什么时候可以开始,配合你们收集第一批‘实战数据’?”
他没有问“这有用吗”,也没有说“谢谢”。他选择用行动,加入她的“研究”,成为她宏大方案中最关键的那一个数据点,与她并肩,共同验证这条充满挑战却蕴含无限希望的道路。
沈清澜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属于那个商界王者般的锐利与决心,唇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清浅却无比真实的笑意。
“现在就可以。”她拿起那个智能手表原型,递向他,“第一步,戴上它。让我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