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袭的胜利和东山坳的探索带来的短暂振奋过后,现实的问题再次浮现。这日傍晚,围坐在火堆旁,凯拉用木棍拨弄着炭火,打破了沉默。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带着分析式的条理:
“最近的雪暂时停了,这是个窗口期。我们现在有坚固的庇护所,充足的食物储备,基本的防御和战斗能力。但从长远看,困守不是办法。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想办法主动寻求外界的注意,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个岛屿,寻找更多资源,甚至……弄清我们到底在什么地方。”
她的话让气氛凝重起来。寻求外界救援,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的希望,也是沉重的奢望。
小敏抱着膝盖,轻声接口,眼神却带着思考:“如果想发信号,一定要够高、够醒目才行。光靠喊或者小堆的火,肯定不行。要是能有很大的烟,或者……有什么东西能反光,远远就能看到。”
“又高又有烟?”阿伦正啃着一块肉干,闻言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那不就是烟囱嘛!咱们现在生火,烟都从洞口散出去,散乱得很!要是垒个高高的烟囱,烟柱就能冲上天,老远就能看见!要是再在烟囱顶上……”他越说越兴奋,手舞足蹈地比划着,“贴上些亮闪闪的东西,比如咱们捡的那些五颜六色的贝壳!太阳一照,反光肯定扎眼!哈哈,烟和反光,这不就齐活了!”
这个看似粗犷却极具创意的想法,让其他三人都是一愣,随即眼中都爆发出光彩。林远重重一拍阿伦的肩膀,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笑容:“好小子!脑子转得快!这主意可行!”
凯拉也连连点头,迅速在脑海中构建方案:“烟囱……不仅是个信号装置,还能改善洞内的通风,减少烟火气。垒烟囱需要耐火的材料。普通的石头长时间烧灼可能会开裂。”她看向林远,“记得东山坳那种青灰色的土吗?如果它的黏性足够,能烧制成砖,或者直接用来砌筑内膛,应该比普通石头更耐烧。”
思路一旦打开,讨论立刻热烈起来。
林远沉吟道:“东山坳的土质确实要再确认。如果能用,烧砖或直接垒砌烟囱是下一步的关键。但位置更重要。烟囱必须建在高处,视野开阔,最好能看到海。信号是给可能经过的船只看的。我们不能把烟囱就垒在洞口,高度不够,视野也被树林挡住了。”
“得找个制高点。”阿伦立刻接口,“最好是离咱们山洞不远,但又足够高的地方,比如……那边那个小山包?”他指向东南方向一个林木相对稀疏的土丘。
“高度可能还不够,而且山顶不平整,施工和防守都困难。”凯拉摇头,“我更倾向于找一个靠近山顶的天然洞穴。洞穴本身可以作为第二个隐蔽点或避难所,在里面砌烟囱,烟道通到洞外高处。这样既隐蔽了主生活区,信号点又足够高。”
小敏补充道:“还要考虑引火和看守。不能离水源和柴火太远,不然每天生烟维持信号太困难。也要容易防守,免得被野兽或者……别的什么破坏了。”
林远综合大家的意见,拿出炭笔和一块较平的木板,开始勾勒简易的地形图:“综合来看,理想位置需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高度足够,视野无遮挡,尤其是朝向大海的方向;第二,有可改造利用的天然结构,比如洞穴,减少工程量;第三,距离现有基地不能太远,便于运输材料和日常维护,最好在一小时路程内;第四,周边环境相对安全,易于警戒防守。”
大家围拢过来,根据平日探索的记忆,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东南方的山丘高度尚可,但缺乏天然洞穴,需要完全人工搭建,工程量大。正东方向有一处断崖,视野极佳,但崖壁陡峭,取水困难。讨论再三,凯拉想起上次探索东山坳时,在较高处曾瞥见一个疑似的小型岩洞,位置朝南,似乎能看到海平面的一线反光,但当时因为要探查黏土,没有深入。
“那个位置值得一看。”林远用炭笔在那个方向做了个标记,“高度和朝向都符合要求。关键是看岩洞是否适合改造,以及通往那里的路径是否安全。”
“明天就去探探!”阿伦摩拳擦掌,“带上武器和绳索,如果洞合适,顺便勘测一下路线,估算需要多少材料。”
“嗯,”林远下定决心,“明天一早出发,目标,寻找合适的信号烟囱位置。重点勘探东山坳上方的那个岩洞。如果位置理想,下一步就是测试黏土,准备建筑材料。”
计划定下,四人眼中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建造一个高大的信号烟囱,这个想法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工程目标,更是在绝望的困境中,主动点燃的一簇希望之火。它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求生,而是开始尝试与外界建立联系,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
夜色渐深,洞内火光摇曳。四人仔细检查着明日勘探所需的装备:武器、绳索、火种、水囊,以及用于取样和标记的简易工具。对黏土样本的期待,对制砖烧窑技术的摸索,对高地岩洞的设想,以及对那缕可能招致救援的炊烟的憧憬,交织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