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看到朱常澍进来,脸上的慈祥并未立刻敛去,只是默默起身,而后对着殿外轻轻唤了一声:“来人。”
声音不高,却带着惯有的威严……
一直眼观鼻、鼻观心,仿佛隐形人般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立刻应声上前,走入了大殿,躬身道:“皇爷,奴婢在。”
“带皇孙下去歇息吧,时辰不早了。”朱翊钧的语气平和。
“是。”陈矩应下,然后转向朱由校,脸上堆起温和的笑容,伸出手,“小爷,咱们该回去了,乳母们还等着您用晚膳呢。”
朱由校显然还有些不舍,他仰起小脸,眼巴巴地看着朱翊钧,带着孩童的纯真与期盼:“皇爷爷,我啥时候还能过来找您玩呀?”
朱翊钧看着他这模样弯下腰,亲手替他理了理刚才玩闹时有些歪斜的衣领,笑着说道:“再过几日,等朕忙完这阵,带你去西苑。给你挑匹温顺的小马驹,你不是一直想学骑马吗?你长大了,是该学了。”
“真的?”朱由校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满是惊喜。
“君无戏言。”朱翊钧肯定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小肩膀,“去吧,好好吃饭。”
“孙儿遵旨!皇爷爷万岁!叔父,由校告退!”朱由校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但还是牢记礼仪,有模有样地向朱翊钧和朱常澍分别行礼,这才将小手放进陈矩宽大的手掌中,一步三回头地跟着他离开了乾清宫。
朱翊钧站在原地,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小小的身影,直到他消失在宫殿大门外的光影里,脸上的温和笑意才渐渐淡去。
他转身,步履沉稳地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御座,重新端坐下去。整个过程,他没有再看太子一眼……
然而,方才皇帝目送太孙离去时那罕见的目光,以及此刻御座上迅速恢复的、如同冰封湖面般的沉静与威严,都被朱常澍清晰地看在眼里。
他心中那丝复杂的情绪尚未完全平复,此刻更是赶忙低下头,不敢与天子对视,只觉得一股无形的压力重新笼罩下来。
“儿臣刚从京师大学堂回来。”朱常澍主动开口,声音比平时更加恭敬。
“嗯。”朱翊钧从鼻腔里发出一个简短的音节,听不出喜怒:“讲讲吧。”
想来,朱常澍对于自己父皇两幅面孔,已见怪不怪了,开始开始条理清晰地汇报:“是,父皇。儿臣今日见了那批英格兰来的学者与学生,共六七十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近半人,已能勉强以我大明官话进行简单交流,虽语调怪异,用词亦不甚精准,但基本意思可达。”
“可见彼邦为此次交流,筹备日久,且其学子对我天朝上国,心向往之,方能如此用心学习。”
他顿了顿,偷眼觑了一下御座上的父亲,见对方只是静静听着,便继续道:“反观我大明选派赴英之学子,首批八十九人,据近期传回的消息,亦有十数人已能粗通英文,可与当地学者进行基础学问探讨。语言既通,学问交流方能深入。此乃好事。”
“此外,儿臣今日亦考校了即将作为第二批赴英交流的学子。其中有一人,名唤李铁栓,出身河南归德府寒门,于算学一道天赋异禀。祭酒呈报,此人竟解出了一道英格兰学者带来,据说困扰其国算学界数百年的难题,令那些英格兰人惊叹不已。”
听到这里,朱翊钧一直没什么表情的脸上微微动了一下。
数学题啊。
能算出什么困扰百年的试题,可都是人才,这个可不是经过研究,死读能获得的能力。
朱翊钧闻言,沉吟片刻,缓缓道:“寒门易出贵子。能吃苦,知进退,更懂感恩。朝廷既然将他们从各州府选拔上来,便是将国之未来的一部分寄托于其身。”
“要好生培养,不可怠慢。他们的父母将子弟交给了朝廷,朝廷便要负起责任,使之成才。”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朱常澍躬身应道,心中对父皇这番着眼于国家人才根基的论断深感钦佩。
汇报完大学堂的事务,殿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朱翊钧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御案的龙纹上敲击了两下,忽然话题一转,语气变得有些难以捉摸:“你二哥又上奏了。”
朱常澍心头一跳。
他二哥,齐王,封地在倭国的“齐鲁城”,是首批就藩倭国的亲王之一,也是目前倭地八王中地位最高、势力最大者。
“还是弹劾李成梁。”朱翊钧的声音平淡,听不出倾向,“说他‘骄横跋扈,不敬藩王,私调军伍,意图不明’。”
他顿了顿,补充道:“李成梁也有辩解奏本同时抵达。”
“李成梁自陈一心为国镇守倭地,保护各藩王安全,绝无二心,恳请朕允其继续留任。”
“朕的人也奏报了,齐王,跟越王与李成梁的关系,言称齐王多次‘邀宴’,将李成梁从九州召到了本州,席间言语多有试探敲打,越王,这混小子,亦曾‘邀观刑’,以骇人手段处决不肯归顺的倭人武士……”
“你的意思呢?”
“李成梁还要不要留在倭地,按照常理来说,他年龄也不小了,朕是该体恤功臣,让其回京养老。”
“二哥……向来聪颖机敏,他在倭地,论齿序,论封国实力,确为……众藩之首。”
朱常澍特意加重了“众藩之首”四个字。
“三哥与二哥素来亲厚,在倭地自然唯二哥马首是瞻。而后去的四哥、五哥,以及八弟、九弟,十弟,他们因为有西洋血脉,自小便……封地初建,于情于理,也必然是要……以两位兄长为尊的。”
朱翊钧不耐地打断了他:“你到底想说什么,李成梁应该留在那里,还是要召回来。”
朱常澍被这直白的问题问得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应道:“李成梁应该留在倭地……”
“说说缘由。” 朱翊钧追问,目光锐利。
“倭地初定,各藩国根基未稳,仍需李成梁麾下精锐震慑残余势力,保护藩王安全。故而……儿臣以为,李成梁仍需留任。”
”而且,宁国公的身体一直都挺好的。”
“朕知道了。你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