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城内,各种匠作铺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木工、铁匠、织工、甚至制作胭脂水粉的作坊,都透着一股蓬勃的朝气。
对于边境贸易,叶明坚守诚信。答应黑鹰部和雪狐部的定金,足额准时以黄金支付。
当巴尔虎和卓力格图收到黄澄澄的金币时,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试点合作顺利展开,安阳派去的工匠帮助黑鹰部搭建起了简易的水力破碎机,铁矿开采效率大增;
雪狐部的皮草在安阳工坊加工后,价值翻了几番,让卓力格图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利润前景。
经济的活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城内的街道被拓宽,铺上了青石板;新的居民区规划整齐,泥坯房渐渐被砖瓦房取代;
学堂里传来了更多孩童的读书声;就连以往常见的乞丐流民,也因遍地的工作机会而大大减少。
这一日,叶明在顾慎的陪同下,巡视新落成的“安阳百工坊”区。看着炉火熊熊的铁匠铺、机杼声声的织布坊、香气四溢的酿酒坊,还有那些穿着崭新工装、脸上带着自豪笑容的工匠们。
顾慎忍不住感慨:“叶兄,说真的,有时候我觉得,看你治理地方,比跟我父王打仗还有意思。这日子,是真的一天比一天有奔头了!”
叶明笑了笑,指着不远处一群正在测量土地的人:“那边,我打算划出一片地,建一个更大的‘格物院’,不仅教算学、教记账,还要请最好的工匠,研究水车、风车、改良农具、甚至……看看能不能把这煤炭,用得更好。”
“格物院?”顾慎好奇。
“嗯,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之理,方能更好地利用万物,造福百姓。”
叶明目光深远。
他知道,单靠现有的技术积累是不够的,必须鼓励创新,才能让这股发展的势头持续下去。
当然,叶明并未完全忘记暗处的威胁。
他定期听取其其格(伤势已大好)关于边境动向的汇报,叮嘱顾慎保持军备。
但他不再让这些事占据主导,而是将主要精力倾注在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种田、兴业、富民——这才是安阳的根基,也是应对一切风浪最坚实的底气。
黑石崖的煤矿成了安阳府新的希望之火。
然而,将深埋地下的“瘟石”变为家家户户灶膛里的实惠,还需越过几道坎。
最大的难题,便是寻常百姓家那不适应煤炭的旧灶台,以及煤炭燃烧初期那股呛人的煤烟。
叶明深知,一项新技术若不能便民,终是空中楼阁。他再次扎进了工匠群中,这次的目标是——改良炉灶。
府衙后院临时搭起的工棚里,炉火终日不熄。叶明并非闭门造车,他请来了几位城中经验最丰富的泥瓦匠和铁匠,其中就有以砌灶手艺闻名的老匠头“陈一手”。
“陈师傅,您看,这煤块要烧得旺,烟要少,关键得让空气流通顺畅,还得让火力集中。”
叶明拿着一根木炭,在地上画着草图,“我想着,能不能把灶膛砌成这般,下面留出通风口,中间加个炉箅子让煤灰落下,烟道也得加长、拐个弯,让烟尘多沉淀些。”
陈一手眯着眼,捋着花白的胡子,盯着地上的图样看了半晌,又拿起一块煤石掂量着:“大人说的在理。这黑石头的性子是比柴火烈,旧灶膛是容不下它。通风口要开得巧,不然火不旺;炉箅子的眼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烟道拐弯是好,可弄不好容易堵。”
“那就试!”叶明拍板,“各种法子都试试,不怕失败,就怕不干。”
于是,工棚里摆开了七八个不同样式的灶台模型,有单孔的,有双孔的,有带简易水罐的,烟道有直的,有弯的,有分叉的。
叶明和工匠们一起,日夜守着这些模型,添煤、观火、测温、看烟。失败了,就拆了重砌;有改进,就赶紧记下来。
几天下来,众人眼圈都黑了,但成果也出来了。
最终定型的新式煤灶,灶膛深阔,通风口设计巧妙,炉箅子疏密得当,最关键的是烟道采用了双回旋设计,大大减少了煤烟逸出。
同时,叶明还根据记忆,让铁匠打制了一种简单的、可放在灶口调节风门的铁皮盖板,进一步控制了燃烧效率。
“成了!大人,您看这火,多旺!烟也小多了!”陈一手看着其中一个模型灶膛里熊熊燃烧、蓝焰白火的煤块,激动得手舞足蹈。
叶明也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当即下令,由府衙出资,在城中选取几处人口密集的里坊,修建第一批公用示范煤灶,免费供附近居民试用,并派专人指导如何生火、添煤、封火。
消息一出,好奇的百姓围满了示范点。起初还有人捂着鼻子观望,但当看到那新式灶台确实火旺烟少,烧水做饭比往日快了一倍不止。
而且负责讲解的小吏还掰着指头算账:“一斤煤才两文钱,抵得上五六斤好柴,还耐烧得多!”
精打细算的主妇们立刻心动了。
试用几天后,口碑迅速发酵。“叶青天弄出来的黑石灶,真是好东西!” 一传十,十传百,要求改造煤灶的百姓几乎挤破了府衙工房的门槛。
叶明趁热打铁,推出了“煤灶贷”。百姓可凭户籍,在靖安银号申请小额贷款,用于购买新式煤灶或改造旧灶,款项可用未来节省的柴火钱分期偿还。
同时,府衙组织工匠成立“煤灶营造队”,统一标准,保证质量,以成本价提供服务。
这股“煤灶风”很快从府城刮向了各县镇,甚至传到了周边的部落。
黑鹰部的巴尔虎头人得知消息,特意派人来安阳参观,看到那高效清洁的煤灶后,大为惊叹,当场就订了上百套,准备在他的部落推广。
毕竟,草原上木材更稀缺,煤炭若能用好,无疑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