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以邴原、徐晃为首的重臣们以死相逼的激烈谏阻,吴权深知,若不能妥善安排后方,他亲征东瀛的计划必将寸步难行。那一夜,皇宫书房的灯火彻夜未熄。吴权独自立于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在中原与那片被海浪环绕的岛屿之间来回逡巡,脑海中反复推演着远征的每一步与国内可能出现的任何动荡。
翌日,他再次召见了首辅邴原、亚相华歆、盖勋,以及大将军徐晃、卫将军童飞、虎贲将军典韦等核心文武重臣。这一次,不再是朝堂之上的公开争论,而是闭门的密议与协商。殿内气氛凝重,时而传出激烈的辩论声,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默。
吴权展现出了他作为开国君主的手腕与决断力,同时也做出了必要的妥协。他耐心听取老臣们关于国内防务、权力制衡、世子辅佐等方方面面的担忧与建议,逐一剖析,反复斟酌。
经过一天一夜殚精竭虑的思考与数轮紧张的磋商,最终,一个兼顾了远征与维稳的周密方案,终于成型。
次日清晨,皇帝吴权在文武百官面前,正式颁布了诏令:
“诏曰:朕承天命,抚驭万邦。今倭国邪马台,内乱频仍,王室蒙尘,乞师救援。朕念其恭顺,且为宣播天威于海外,决意亲征,戡乱扶正。兹命如下——”
圣旨的开篇,定下了此次行动的基调——并非单纯的军事扩张,而是华夏对瀛洲的“戡乱扶正”与“宣播天威”。
“一、调渤海水师副都督管承,率所部水师兵马两万;调东海水师副都督吴雄,率所部‘备武军’水师两万。两路水师,共计四万,即日集结于东莱港,整备舟船粮秣,俟期出发!”
这四万水军,是北汉海上力量的核心。管承久在渤海,熟悉北方海况;吴雄的“备武军”则常年巡弋东海,经验丰富。抽调这两支力量,既显示了吴权的决心,也确保了大军拥有足够的跨海投送能力。
“二、擢虎贲将军典韦为御前护军都尉,统率五千禁卫精锐,随驾护卫。典韦老成持重,勇冠三军,朕之安危,托付于卿!”
选择典韦这位资历深厚、忠心耿耿的老将统领最核心的护卫力量,既是吴权对自身安全的绝对重视,也是为了安抚那些担心皇帝“以身犯险”的臣子——有典韦和五千百战精锐在侧,安全性无疑大增。
“三、倭国使臣难升米,随军同行,以为向导,并负责与邪马台残部联络事宜。”
难升米的存在,是此次行动“正义性”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军登陆后快速打开局面的关键。
“四、世子吴博,仁孝聪慧,即日起于汴京监国,总揽朝政。首辅邴原、亚相华歆、辅相盖勋,尽心辅佐,参决机务。”
这是最关键的后方安排。让世子监国,并由三位最具威望的文臣辅政,确保了权力核心的稳定和政务运行的顺畅。这既是吴权对儿子的信任与培养,也是对邴原等老臣的郑重托付,极大地消解了他们对于皇帝离京后朝局动荡的忧虑。
“五、大将军徐晃,卫将军童飞,镇中将军赵云,总领国内外军事,戍卫边防,弹压不轨,确保境内安宁。”
军权同样进行了平稳交接。徐晃、童飞、赵云皆是功勋卓着、值得信赖的元老重将,由他们共同执掌军事,足以应对任何潜在的边境威胁或内部骚乱。
当这一系列详尽而周全的任命从宣旨官口中朗声读出时,原本弥漫在朝堂上的紧张与不安气氛,终于逐渐缓和下来。邴原、华歆等人虽然眉宇间仍带着对皇帝远行的担忧,但看到如此稳妥的安排,也知道这已是皇帝能做出的最大让步和最好布局,再行强谏已无意义,只得领旨谢恩。
而站在武将行列中的典韦,听到自己的名字和重任,猛地抱拳出列,声如洪钟:“末将领旨!必以性命护卫陛下周全,纵使刀山火海,亦万死不辞!”
诏令既下,整个北汉国家机器开始围绕着“皇帝亲征东瀛”这一核心任务高速运转起来。
信使带着皇帝的虎符和调兵文书,分别驰往渤海之滨和东海之畔。驻扎在沿海港口的北汉水师战舰,开始升帆起锚,进行出征前最后的检修与物资装载。一队队水军士卒登船操练,号角声在海天之间回荡。
汴京城外,五千禁卫精锐在典韦的亲自督促下,检查兵甲,演练阵型,他们将是皇帝身边最坚固的盾与最锋利的矛。
皇宫之内,吴权开始与监国世子吴博进行最后的政务交接,耳提面命;与邴原等人商议他离京期间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的应对之策。
而被安排在四方馆的难升米,在得知北汉皇帝不仅答应出兵,更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后,简直是喜出望外,感激涕零。他日夜跪拜,祈祷海神保佑航行顺利,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回傩岛,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知在绝境中苦苦支撑的卑弥弓。
一场跨越重洋、注定将深刻影响两个国度命运的远征,即将拉开序幕。吴权站在汴京高大的城楼上,遥望东方,目光仿佛已经穿透了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他誓要彻底征服的岛屿之上。他心中那个来自后世的执念,正驱动着这个古老的帝国,驶向未知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