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国使者及卑弥弓的会晤,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徐国不仅正式称臣,更承诺出兵协同作战;卑弥弓也代表流亡的邢马台王室,表示将竭尽全力配合。三方共同商定了联合出兵的大致时间、进攻方向以及初步的联络方式。送走使者后,泗岛基地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战争的阴云密布,所有人都知道,决定性的时刻即将到来。
吴权没有丝毫拖延,立刻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官员,于中军大帐内,着手商议具体的进兵事宜。巨大的海图铺在中央,上面已经根据卑弥弓和徐国提供的情报,标注出了叛军的主要据点、兵力分布以及大致的地形。
经过连日缜密的商讨与推演,结合各方情报以及对麾下将领特点的考量,一套详尽的三路进军方案,终于在吴权心中成型。
公元221年七月,盛夏的海风带着灼热的气息,也带来了大战前的肃杀。吴权正式颁布了进军命令:
“诏令:叛军相壹,窃据三岛,祸乱藩邦,罪不容诛!今我天兵已至,粮秣齐备,当以雷霆之势,犁庭扫穴,一举荡平!兹分兵三路,进剿叛军!”
第一路,中军主力,直捣黄龙!
“朕,将亲率水师部分战船,典韦将军所部五千近卫精锐,以及三千备武军精锐,合计一万五千人马,跨海东进,直取叛军巢穴——东岛邢马台城!”吴权的声音斩钉截铁。选择亲征最难啃的骨头,既是为了速战速决,擒贼先擒王,也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震慑敌人,彰显北汉皇帝的武勇与决心。此路大军目标明确,就是相壹的核心力量。
第二路,南路兵马,收复九州!
“水师副都督吴雄听令!命你为南征主帅,率部分战船,郭淮、文鸯二将为副,统辖备武军一万,水师五千,并卑弥弓所部邢马台国残军五千,合计两万兵马,南下攻打九州岛!”吴权看向自己的三皇子,目光中充满期望,“九州岛乃叛军重要粮仓和兵力来源地,且地势相对平缓,利于我军展开。尔等务必迅速击溃守敌久彦名部,收复此岛,切断叛军一臂!”
“儿臣(末将)领命!”吴雄、郭淮、文鸯齐声应诺,气势如虹。卑弥弓更是激动不已,收复故土的第一步,即将由他亲眼见证。
第三路,西路兵马,平定四国!
“水师副都督管承听令!命你为西路主帅,率水师主力,与你子管统,率本部水军一万,并徐国国主徐寿所部两千五百兵马,及我方增派之两千五百步卒,合计一万五千人,西进攻打四国岛!”吴权的目光落在老成持重的管承身上,“四国岛兵力相对薄弱,且与徐国隔海相望,有徐国军队相助,熟悉情况。尔等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尽快平定该岛!”
“末将遵命!”管承沉稳领命。能与传说中的徐福后人并肩作战,也让他感到几分历史的奇妙。
稳固后方,策应全局!
分派完三路进攻兵力,吴权的思虑并未停止。跨海作战,后方稳固与策应至关重要。
“参军钟会听令!”
“臣在!”
“命你即刻再赴徐国,并非为使节,而是作为朕之代表,协助徐国主徐寿,协防其咸都、望月两城!叛军狡诈,需防其狗急跳墙,绕道偷袭徐国,断我侧翼。你需运用所学,帮助徐国加固城防,布置警戒,确保徐国无虞!”
“臣,定不辱命!”钟会虽然更想随军征战,但也明白后方稳固的重要性,尤其徐国刚刚归附,更需要安抚和支援,此任亦是非同小可。
“参军邓艾听令!”
“臣……臣在!”邓艾出列。
“命你即刻前往傩岛,负责协防该岛,保护邢马台王室残部及家眷安全!傩岛虽小,却是卑弥弓所部将士之牵挂,不容有失。你心思缜密,善于守御,此任交由你,朕放心!”
“臣……遵旨!”邓艾简短有力地回答。守护后方,同样是重任,尤其关系到盟军的士气与稳定。
分派已定,吴权目光扫过帐内济济一堂的文武,沉声道:“诸位!此战,关乎天朝威仪,关乎藩邦存续,更关乎我北汉未来于海外之基业!望诸位奋勇争先,同心戮力,扬我国威于海外!”
“扬我国威!万岁!万岁!万万岁!”帐内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诏令既下,庞大的战争机器彻底开动。泗岛水寨内外,号角连营,旌旗招展。三路大军按照预定计划,开始有序地登船,补给最后的粮草器械。吴权亲率的主力舰队最先扬帆起航,巨大的船帆鼓满了海风,如同离弦之箭,劈开蔚蓝的海面,向着叛军的心脏——东岛,浩荡驶去。紧接着,吴雄的南征兵团和管承的西进兵团,也相继拔锚启程。
与此同时,钟会与邓艾也分别乘坐快船,带着各自的使命,驶向了不同的方向。一场由北汉帝国主导,联合了海外遗民与流亡势力的三线登陆作战,正式拉开了序幕。瀛洲的历史,即将迎来被彻底改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