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衣局查验样品的消息传回染坊时,整个青韵染布庄都沸腾了。那套绯红渐变、月白清透、石青莹润的样品,不仅精准贴合色卡,更在皂洗测试中稳保色泽,尚衣局的主事当场点头,命青娘三日内启动批量生产,务必在一个月期限内交齐五十匹嫁妆布。
可喜悦未过,新的难题就摆在了眼前。按打磨好的工艺,每匹渐变霞帔布需历经浸泡、三次染液渗透、固色、晾晒等七道工序,单匹耗时近两日;月白与石青布虽工序稍简,也需一日半。五十匹布分三色,若按现有三个染缸、十名工匠的规模,即便昼夜不停,也得近二十日才能完成——看似留有余裕,可染布最忌急功近利,且中途难免出变数,时间实则极为紧张。
“得加派人手、添设染缸。”青娘拿着进度测算表,与沈行舟、温景然在染坊内堂商议,“但工匠不能随便招,得懂基本染布技巧,还要重新培训宫廷工艺;染缸也得是上好的陶缸,避免铁锈污染染液。”
沈行舟立刻接话:“我认识城西的陶窑主,明日就能让他送十口新陶缸来,钱我先垫付。工匠方面,我让茶庄的伙计们打听,找那些曾在大染坊做过的老手,待遇给足,定能招到合适的人。”
温景然则补充:“新工匠培训得有章法,我把工艺手册再抄十份,让李伯带老工匠分组教学,重点练染料配比和渗透把控,我每日抽时间抽查固色环节,确保没人偷工减料。”
三人议定后,行动迅速。次日清晨,十口崭新的陶缸就运到了染坊,沈行舟还带来了八名经验丰富的染布工匠;温景然将工艺手册分发给众人,李伯立刻带着新老工匠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口染缸,现场演示操作细节;青娘则制定了轮班制度,分为日夜两班,每班六人,确保染缸时刻有人值守,自己则两班都盯,累了就靠在染坊的长凳上歇片刻。
批量生产的第三日,意外就来了。一组工匠染的五匹石青布,晾晒时竟出现了细微的色点。青娘发现后,立刻让人将布料取下,仔细检查后断定:“是蓝铜矿粉没磨细,有颗粒残留,染色时粘在布上了。”她当即让人停了那组的工序,亲自示范如何将蓝铜矿粉研磨至细腻无渣,又规定每批染料调配后必须用细纱布过滤三次,确认无杂质才能入缸。
沈行舟得知后,特意从茶庄匀了两名细心的伙计来,专门负责染料过滤和原料检查:“你专心盯工艺,物料筛查交给他们,别把自己熬垮了。”他每晚都会带些温热的莲子羹来,看着青娘喝完才肯走,有时还会帮着核对当日的生产进度,提醒她哪些工序可以优化效率——比如将布料浸泡环节集中在清晨,利用白天的日光晾晒,夜晚则专注于染料熬煮和渗透染色,最大化利用时间。
温景然的担忧则落在了工匠的体力和工艺稳定性上。连续熬夜赶工后,有两名老工匠精神不济,调染料时差点弄错配比。温景然立刻让人熬了提神的薄荷茶,分发给各班工匠,又调整了轮班时间,确保每人每日能歇够四个时辰:“工艺再熟,精神差了也会出纰漏,宁愿多花两日,也不能让不合格的布流入宫廷。”
日子一天天过去,染坊里的节奏紧张却有序。青娘每日天不亮就到染坊,先检查前一晚的染色成果,再安排当日的生产任务;沈行舟往来于茶庄和染坊之间,协调原料供应和人力调配;温景然则定时巡查,解决工匠的身体不适和工艺疑问。晾布架上的成品越来越多,绯红如霞、月白似雪、石青若黛,每一匹都符合宫廷标准。
距离交付期限还有五日时,五十匹嫁妆布终于全部染制完成。青娘让人将布料分类叠好,每匹都附上标签,注明染色日期和负责工匠,又亲自抽查了十匹,逐一进行皂洗和色泽比对,确认全部合格后,才松了口气,往椅背上一靠,眼底的乌青愈发明显。
沈行舟端来一杯热茶,笑着说:“总算是赶在期限前完成了,你这几日瘦了一圈。”温景然也打趣:“等交付了,得让你好好歇上几日,我再给你配些补气血的方子。”
青娘接过茶,看着堆得整整齐齐的锦盒布料,心中满是踏实。这二十几日的日夜赶工,是对时间的考验,更是对工艺、耐力与伙伴默契的考验。她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尚衣局的最终查验与交付,但此刻,她已无所畏惧。时间从不会辜负用心之人,这五十匹浸透了汗水与心血的嫁妆布,定能圆满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