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吴家堡的地基线,叶青云就踩着露水登上了临时搭建的了望台。目光所及之处,数千人散布在数里长的城墙工地,北蛮耶律部落的青壮赤着臂膀搬运青石,雇佣的建筑工弯腰砌筑城墙,昆仑奴们推着装满水泥的独轮车穿梭其间,吆喝声、砖石碰撞声、夯土声交织在一起,明明是热火朝天的景象,却让叶青云心里泛起一阵无力感 —— 按这样的进度,想让吴家堡的城墙完全合拢,至少还得等半年。
“主上,这城墙要宽到能走双排马车,底下的地基就得垫三尺厚的碎石和水泥,光这一步,每天就得消耗两百袋水泥,咱们新烧的青砖,一半都用在地基上了。” 负责施工的老工匠凑到了望台边,手里拿着丈量绳,语气里满是无奈,“昨天试着在城墙内侧砌上下马道,马道要盘旋着通到城墙顶,每块砖的角度都得算准,稍微偏一点就得拆了重砌,二十个工匠忙了一天,才砌完两丈长。”
叶青云顺着老工匠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段城墙内侧,一条宽丈余的马道正艰难成型,青砖层层叠叠,每一层都比下一层缩进半尺,像一条蜿蜒的巨龙趴在城墙上。马道旁,几名工匠正用墨斗放线,反复校准角度,生怕出一点差错。而城墙顶部,几名耶律部落的青壮正合力搬运一块半人高的青石,要铺在预定的 “双排车道” 位置 —— 这条车道宽三丈,要能同时容纳两辆马车并行,不仅对路面平整度要求高,还得在两侧加装半尺高的护栏,防止车辆坠落。
更让叶青云揪心的是炮台底座的建设。按照设计图,每隔两公里就要在城墙上预留一个 “可旋转炮台底座”,底座用整块青石打磨而成,中间要嵌入直径三尺的铁轴,未来大炮安装后,能三百六十度旋转。可眼下,光是打磨一块合格的青石底座,就需要五名工匠花费三天时间,铁轴更是要从冶铁炉专门锻造,每月只能产出十根,远远跟不上施工进度。
“主上,您看那边!四座新砖窑都开窑了!” 袁七突然指着远处,声音里带着几分振奋。叶青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吴家堡东侧的空地上,四座高耸的龙窑正冒着滚滚浓烟,窑口处,工匠们正将烧好的青砖源源不断地搬出来,青砖泛着深青色的光泽,在阳光下透着坚硬的质感。
这四座砖窑是半个月前紧急新建的,每座窑长五十步,宽十步,用盐卤耐火砖砌筑窑壁,一次能烧出五千块青砖,昼夜不停生产,每天能供应两万块青砖,比之前的产能提高了四倍。窑边的空地上,青砖堆成了小山,耶律部落的妇女们正将青砖分类码放,用草绳捆扎,方便工人运往城墙工地。
“就算砖窑产能提上来了,运输也是个难题。” 叶青云叹了口气,目光落在工地间的小路上 —— 虽然铺了碎石,可装满青砖的马车还是走得缓慢,每辆马车只能拉两百块青砖,从砖窑到城墙工地,一来一回要半个时辰,每天光是运输青砖,就需要五十辆马车不停奔波。
就在叶青云沉思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耶律烈带着十几名部落青壮赶来,每人都骑着马,马背上驮着工具。“叶兄弟,我又带了两百名青壮来帮忙,还拉了十车干草,给工人们当口粮!” 耶律烈翻身下马,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咱们耶律部落的人,别的不行,力气有的是,搬砖、运石的活,交给我们就行!”
叶青云心里一暖,握着耶律烈的手:“多谢你,有你们帮忙,咱们的进度能快不少。”
随着耶律部落青壮的加入,工地的节奏明显加快。耶律部落的青壮们组成 “搬运队”,两人一组,抬着青石快步走向城墙;雇佣的建筑工则专注于砌筑,用水泥将青砖黏合得严丝合缝;昆仑奴们负责搅拌水泥,水泥浆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强度,又方便施工。
夕阳西下时,一段新的城墙终于砌筑完成,高两丈,宽三丈,顶部的双排车道已经初具雏形,两侧的护栏砌起了半尺高,马道蜿蜒着通向城墙顶,每隔两公里,就能看到一个预留的炮台底座,像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守护着城墙。叶青云走上这段新城墙,脚下的青砖平整坚实,站在车道中央,能轻松容纳两辆马车并行,远处的砖窑依旧浓烟滚滚,工地的灯火渐渐亮起,工匠们还在加班加点施工,火把的光芒映在城墙上,勾勒出雄伟的轮廓。
“虽然慢,但总算在往前推进。” 叶青云轻声自语,心里的无力感渐渐被成就感取代。他知道,这座城池的每一块青砖、每一寸城墙,都凝聚着吴家村、耶律部落、昆仑奴们的心血,虽然过程艰难,但终有一天,这座宏伟的城池会完全建成,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
夜色渐深,四座砖窑的火光依旧明亮,城墙工地的火把连成了长龙,与远处的星空交相辉映。叶青云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壮阔的建设景象,心里充满了期待 —— 等城墙完全合拢,炮台安装到位,车站与码头建成,吴家堡就会成为真正的雄城,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在大夏的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