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青龙城的薄雾,洒在中心大街的“邱记铁铺”门前,木质招牌上的三个字被阳光镀上一层暖光,下方挂着一副红底黑字的对联——“叮当铁匠铺”,横批虽未写全,却透着股烟火气的热闹。铺子门刚推开,就有几个农户扛着锄头、提着镰刀围上来,嗓门洪亮:“邱师傅,我这锄头刃卷了,您给磨磨呗?”“我要打把砍柴刀,刃得锋利些,家里等着劈柴过冬呢!”
邱远山穿着沾着铁屑的短褂,刚把炉火捅旺,听到声音立刻笑着迎上去:“各位别急,都排队来,保证个个弄得趁手!”他原本想把铺子叫“叶记铁铺”,毕竟铺子是叶青云出资买下的,可叶青云却笑着摆手,说这铁匠铺是邱远山的心血,理当用他的名字,邱远山拗不过,最终定了“邱记铁铺”的名号。
铺子内,两个从老铁匠铺留下来的匠人正忙着锻打农具,铁砧上的铁块被铁锤敲得“叮当”作响,火星溅落在地面的沙土上,很快熄灭。邱远山接过农户递来的锄头,放在铁砧上翻来覆去看了看,拿起锉刀快速打磨起来,动作娴熟利落:“您这锄头是老物件了,刃口还没坏,磨磨还能用两年。”
农户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之前在别家磨过,没几天就又钝了,还是邱师傅您的手艺好!”
这话让邱远山心里暖暖的。自从铺子开张,凭借着过硬的手艺和公道的价格,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不仅农户来打农具,连城里的酒楼、绸缎庄也来定制铁门、铁架,甚至段有鹏还来订做过几批连弩的零件,让邱远山忙得脚不沾地,却也浑身是劲——这是他自铁铺被烧后,第一次重新找回“铁匠”的价值。
而在青龙城的东市,叶青云之前买下的苏家粮仓今日开仓放粮,更是一派热闹景象。粮仓门口挂着“平价售粮”的木牌,几个伙计正忙着将袋装的大米、高粱搬到门口的长桌上,周围挤满了百姓,有提着布袋的妇人,有扛着粮筐的汉子,还有被大人牵着的孩子,踮着脚尖往里面望。
“听说了吗?这粮仓以前是苏家大房的,现在换了主家,粮价比别家便宜两成呢!”
“可不是嘛!我昨天就来了,伙计说今日开仓,我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家里的米缸都见底了!”
“主家心善啊!这年月,能平价卖粮的,可没几个!”
百姓们的议论声传到粮仓内,苏振岳站在粮堆旁,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心里满是感慨。自从叶青云买下粮仓,就请他来帮忙打理,还说“粮食是百姓的根本,得让大家吃得起饭”。苏振岳一开始还有些犹豫,可看到百姓们买到粮食时的笑脸,便彻底放下了顾虑,每日早早来粮仓清点粮食、安排售粮,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老妇人提着装满大米的布袋,颤巍巍地走到苏振岳面前,感激地说:“这位老爷,多谢你们平价卖粮,不然我这老婆子,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这个冬天了。”
苏振岳连忙扶着老妇人,笑着说:“老人家客气了,这是我们该做的。您慢走,路上小心些。”
就在这时,叶青云带着袁七走了过来。袁七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笑着说:“叶兄,你这粮仓开得真是时候!最近马家的粮铺故意抬高价,百姓们都买不起粮,咱们这平价粮一卖,不仅赚了口碑,还能掐住马家的粮路,真是一举两得!”
叶青云点头,目光落在百姓们的笑脸上,轻声道:“咱们做这些,不只是为了掐住马家,更是为了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咱们在青龙城才能站得更稳。”
苏振岳走上前,递给叶青云一本账本:“叶公子,这是今日的售粮记录,一上午就卖了三百多石粮食,还剩下七百多石,按这个速度,不出三天就能卖完。后续的粮食,我已经联系了城外的粮商,明日就能运过来。”
“辛苦苏叔了。”叶青云接过账本,大致看了一眼,满意地点头,“粮价就按现在的价格卖,不要涨价。另外,准备五十石粮食,送给城外的孤儿院和养老院,让孩子们和老人们也能吃饱饭。”
苏振岳连忙应下:“好!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离开粮仓时,袁七忍不住问道:“叶兄,咱们现在有了铁匠铺和粮仓,又有了银子,是不是可以对马家动手了?”
叶青云摇了摇头,看向远处王家府邸的方向,语气凝重:“还不是时候。王家的无影阁还没动静,咱们得先摸清他们的底细,不能贸然行动。而且,邱记铁铺和粮仓刚步入正轨,还需要时间稳固,等咱们的根基再稳一些,暗门的兄弟也做好准备,再找机会对付马家。”
袁七虽然有些着急,却也明白叶青云的顾虑,只好点头:“好吧!那我再去盯着马家的动向,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小动作!”
叶青云看着袁七离去的背影,又转头望向邱记铁铺的方向,那里隐约传来“叮当”的打铁声,与粮仓的热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他知道,尽管青龙城的局势依旧复杂,马家和王家的威胁仍在,未来的路充满挑战,但只要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守住身边的人,做好手中的事,就一定能在逆境中前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夕阳西下时,邱记铁铺的门终于关上,邱远山揉着酸痛的胳膊,看着铺内堆积如山的农具订单,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粮仓的最后一袋粮食也卖完了,苏振岳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充满了干劲。而叶青云站在城南宅邸的阁楼上,望着这两处充满烟火气的地方,眼神坚定——这两处基业,不仅是他们对抗马家和王家的底气,更是他们在青龙城扎根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