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递来的密信还攥在掌心,郑森指尖摩挲着“黄道周”三字,眼底无过多波澜。
他早料到此人不会轻易归降,招降之举本就是安抚金华人心、稳住局势的权宜之计。
密信里“三位将领暗中投诚”的字句,才是平定浙西的关键——黄道周的去留,本就不在他的核心谋划之中。
郑芝龙刚带着兵符离府,府衙外码头的马蹄声渐远。
郑森走到窗边,望着父亲的玄色披风没入杭州晨雾,心里清楚,两万精兵今夜便会直奔兰溪,浙西战事已有着落。
福建有父亲镇守,浙东鲁王政权已平,外部军事压力暂缓,可江南内部的隐忧仍在。
他未沉溺离别,思绪迅速转向士绅的观望与百姓的困惑。
前几日绍兴农户问商号伙计:“吴王管得了江南,清军若来,咱们算哪朝的人?”
这话如刺扎在郑森心头。
唯有称帝,给这方土地一个名正言顺的华夏正统名号,才能让士绅放下顾虑,让百姓真正有靠山。
“备马,回南京。”郑森转身对亲兵说,语气平静,脚步却比来时急促。
南京奉天殿虽蒙尘,却是江南士绅心中“正统”的象征,在此称帝,比杭州府衙更具分量。
踏入南京奉天殿,晨光斜洒金砖。
郑森未看残破窗棂,径直走向案前,指尖下意识摸向腰间铜算珠——珠身镇江水战的旧痕硌着掌心,让他骤然想起穿越前读过的史书,多少帝王因权柄迷失本心。
张煌言捧着拟好的称帝仪轨进来,指腹蹭过纸页,上面“承华夏正统,继大明文脉”十个字,是他三易其稿而定。
纸页边缘留着反复攥笔的痕迹,墨迹深浅不一。
“写这仪轨,我搁了三次笔。”张煌言见郑森翻到“民生为本”的附注,主动开口,语气带着释然。
“从前满脑子‘复明’‘还我河山’,直到上周跟着商号伙计去兰溪,见逃难百姓领到粮时哭着磕头,才懂正统不在国号,在百姓温饱、文脉延续。”
郑森指尖点在“减免浙东半年粮税”的字句上,指节不自觉泛白,目光里藏着忐忑:“你考虑周全。”
“但减免粮税的缺口,需让商号从南洋货利中补贴,账目每月抄送府衙,不得含糊。”
他摩挲着仪轨边缘,声音轻了些:“权柄最易腐蚀人心,我怕今日许的承诺,日后会被繁杂政务磨平。”
“吴王放心。”张煌言躬身道,“臣愿与钱谦益大人共掌仪轨执行,每一笔开支都用铜算珠核对,绝不辜负百姓。”
这时,亲兵通报声突然响起:“李成栋将军到!”
李成栋进门时,甲叶上的浙东尘土簌簌落在金砖上。
他未顾上拍灰,单膝跪地,动作干脆利落,铜钉撞得金砖“当啷”作响,指尖却控制不住发颤。
这两年跟着郑森,他从人人鄙夷的降将,做到统兵万余的大将,早摸透这位吴王的性子——从不说空话,可他终究是反复易主之人,难免怕这份信任是镜花水月。
寒冬前承诺的松江棉布甲,商号粮车准时送到;承诺弟兄顿顿饱饭,偏远哨卡也未断粮,可“侯爵”二字,还是让他心头打鼓。
“末将参见吴王!”李成栋声音带着武将的爽朗,目光却不敢直视郑森,眼底藏着期待与不安。
他听闻浙西战事定后有封赏,却未敢奢望侯爵之位。
郑森指了指案上舆图,指尖落在金华、衢州:“朱聿键在金华扯‘监国’旗号,黄道周煽动人马,你带三万人马前往,先按兵不动。”
“若他们放弃‘监国’之号,可饶一命;若执意顽抗,便将唐王政权连根拔起。”
李成栋刚要领命,郑森补充道:“你若平定浙西,我称帝后,封你为‘宁夏侯’,食邑千户。”
这话如惊雷炸在李成栋耳边。
他猛地抬头,眼睛亮得吓人,叩首时额头抵得金砖发疼,指节攥得泛白:“末将定擒唐王,助吴王登大位!”
“若有半分懈怠,甘受军法处置!”
从前在明廷拼杀十年,他只混到参将,如今竟能得侯爵之位,既是荣耀,更是沉甸甸的信任。起身时,他后背已沁出冷汗——这仗若输,不仅丢了爵位,更辜负了这份难得的信任。
送走李成栋,郑森召来亲兵:“传我令,调郑芝虎将军人马去宁波,镇守舟山。”
“吴王!”张煌言突然出声,眉头拧得极紧,“郑芝虎将军虽勇猛,却有屠村前科,当年闯海时,因渔村拒不交粮便血洗村落。”
“宁波商户本就忌惮‘海寇出身’,让他独掌兵权,必生乱子!”
他顿了顿,补充道:“臣举荐前明副总兵王翊,他镇守宁波多年,士绅百姓都信服,比郑芝虎更稳妥。”
郑森早料到他会反对,指尖敲了敲案上宁波户籍册,语气平静却笃定:“三叔的性子我清楚,残暴却对郑家忠心耿耿。”
穿越前,他便在史书中见记载“性烈如火,手段狠厉”,但舟山是浙东海上咽喉,清军随时可能从海路偷袭,需信得过的人镇守。
“你担心的制衡,我已有安排。”
郑森指尖点在户籍册上李长祥、李之芳的名字。
“让宁波知府李长祥管民政,他前明时便护着商户,威望高,却也忌惮郑芝虎的残暴,定会盯紧民政。”
“绍兴通判李之芳管粮税,他算的账比商号老账房还细,且认死理,绝不会让军粮随意支取。”
“粮草供应需两人联名签字,郑芝虎只掌兵权,民政、税银一概不沾,连军营采买都需商号账房核对,他即便想折腾,也无粮草支撑。”
张煌言仍有顾虑:“可他若强行征调民力?”
“那就按律处置。”郑森拿起案上商号的船锚纹令牌,“我给李长祥、李之芳各发一枚令牌,遇此情况可直接调动商号护卫,同时快马报我,绝不姑息。”
张煌言这才松了口气,躬身应道:“吴王考虑周全。”
话音刚落,另一亲兵匆匆进来:“吴王,前明阁老钱龙锡牵头,联合七位士绅上书,反对称帝!”
“他们说‘大明未亡,宗室尚存,应复明而非立新朝’,请求您迎回鲁王,重扶大明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