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琴仙伯牙:春秋战国“知音顶流”的爆笑成名史

第一章 楚国小“琴痴”:从“砸盆小子”到“琴坛预备役”

公元前6世纪的楚国郢都,要是问街坊邻居“老俞家那小子最擅长啥”,十个人有九个会翻个白眼说:“还能是啥?砸盆呗!”

老俞家的小子,就是后来能让“琴仙”这个雅号流传三千年的伯牙。不过这会儿的他,还没个正经名字,街坊都叫他“小俞”——主要是他爹俞木匠觉得,“先把斧头拿稳了再说名字的事”,哪料这小子偏跟木头过不去,还得是能发声的木头。

伯牙六岁那年,俞木匠接了个活,给镇上的酒楼做一批木盆。刚做好的半成品摆在院子里,伯牙蹲在旁边看了一下午,突然伸手就往木盆边上敲。“咚——”一声闷响,吓得俞木匠手里的刨子都飞了:“小兔崽子!这是装酒的盆,不是你敲着玩的!”

伯牙没躲,反而指着木盆眨巴眼:“爹,你听,这声音不一样!你看这个盆口圆,敲着‘嗡嗡’的;那个盆口扁,敲着‘咚咚’的!”

俞木匠凑过去敲了敲,还真有点区别。但他没当回事,只当是孩子瞎起哄,随手拍了下伯牙的脑袋:“别瞎琢磨这些没用的,明天跟我学刨木头,将来做个木匠,饿不死!”

可伯牙的心思早就飞了。从那天起,家里的木盆、木桶、甚至俞木匠用来垫腿的木墩子,都成了他的“乐器”。白天俞木匠不在家,他就搬个小板凳,挨个敲过去,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像打雷,这个像流水,这个……哎,这个像王奶奶家的鸡叫!”

一来二去,街坊都知道俞家有个“敲盆疯子”。有次王奶奶来借木盆,刚进门就听见院子里“噼里啪啦”响,还以为是俞木匠在拆家,推门一看,伯牙正蹲在地上,对着三个木盆敲得满头大汗,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曲子。王奶奶吓得手里的菜篮子都掉了:“小俞啊,你这是跟木盆有仇啊?”

伯牙抬头,一脸认真:“王奶奶,我在找最好听的声音!”

这话传到了俞木匠耳朵里,他算是看明白了:这小子是铁了心要跟“声音”打交道,不是块做木匠的料。正巧那会儿郢都有个叫成连的乐师,据说琴弹得能让鸟停在窗台上听,俞木匠咬咬牙,揣了两斤腊肉,领着伯牙去拜师。

成连初见伯牙,先没教他弹琴,而是让他去院子里听风声。伯牙蹲在槐树下,听了一下午,回来跟成连说:“师父,风会变调!有时候‘呼呼’的,有时候‘沙沙’的,有时候还带着树叶‘哗啦啦’的响!”

成连眼睛一亮:“不错,比那些一来就问‘啥时候能弹《高山》’的愣头青强。”

可接下来的日子,伯牙就有点懵了。成连既不教他认琴弦,也不教他指法,每天就安排他干三件事:早上听鸡叫,中午听水流,晚上听虫鸣。伯牙心里犯嘀咕:“这师父怕不是个‘自然课老师’吧?我是来学琴的,不是来学认动物的啊!”

有次伯牙忍不住问:“师父,啥时候教我弹琴啊?我都能听出东边的鸡比西边的鸡叫得响了!”

成连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你连声音的‘魂’都没抓住,弹什么琴?等你能听出流水是开心还是生气,再来跟我说弹琴的事。”

这话可把伯牙憋坏了。但他也是个倔脾气,既然师父这么说,那就听!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到河边,盯着水流看,听水流过石头的声音;中午蹲在田埂上,听稻穗被风吹动的声音;晚上趴在院子里,听蟋蟀和纺织娘“聊天”。

就这么听了半年,有天傍晚,伯牙坐在河边,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突然听见水流过一块圆石头时,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像在笑。他猛地站起来,往成连的书房跑,一边跑一边喊:“师父!我听见了!水流在笑!它刚才绕过石头的时候,声音是‘嘻嘻’的!”

成连正在擦琴,闻言抬头,嘴角翘了起来:“行,现在给你琴,你试试把‘水流的笑’弹出来。”

那是伯牙第一次碰真正的琴。七根弦,泛着温润的光,他手都有点抖。可当手指碰到琴弦,脑海里浮现出刚才河边的景象,琴弦发出的声音,真的带着点“轻快”的感觉。

成连点点头:“不错,有点‘琴痴’的样子了。以后,你就叫伯牙吧——‘伯’是老大,‘牙’是乐器的雅称,希望你能成为琴坛里的‘老大’。”

从那天起,“伯牙”这个名字,开始和“琴”绑在一起。而街坊们对他的称呼,也从“砸盆小子”变成了“小琴痴”——这是他“琴仙”雅号的第一个“雏形”。

第二章 成连的“坑徒”教学:从“海岛求生”到“琴有灵气”

伯牙跟着成连学琴,一开始觉得挺新鲜。毕竟不用再听鸡叫虫鸣了,能正经摸琴了。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这师父的教学方式,比听鸡叫还“坑”。

成连教琴,不按“套路”来。别的乐师教徒弟,都是先背“宫商角徵羽”,再练“勾剔抹挑”的指法,成连倒好,直接扔给伯牙一首没名字的曲子,说:“你先弹,弹到你觉得这曲子‘有画面’了,再来找我。”

伯牙拿着曲子,弹了三天。第一天觉得“这曲子真难听,像断了线的风筝”;第二天觉得“有点像下雨,淅淅沥沥的”;第三天早上,他刚弹了两句,窗外飘来一阵雨,雨滴打在芭蕉叶上,和琴弦的声音混在一起,他突然就明白了:“这曲子是写‘春雨’的!”

他赶紧跑去告诉成连,成连听完,只说了句:“还差得远。你能听出‘雨’,但没听出‘雨里的草在长’。”

伯牙:“……”

更“坑”的还在后面。学琴一年后,成连突然对伯牙说:“你现在的琴技,在郢都已经算不错了,但还差‘灵气’。这样,我带你去个地方,保证能让你琴技大涨。”

伯牙一听,激动坏了:“师父,是去见其他厉害的乐师吗?还是去听神仙弹琴啊?”

成连摸了摸胡子:“到了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成连找了个船夫,带着伯牙上了船,一路往东海方向开。伯牙站在船头,看着越来越远的陆地,心里有点发毛:“师父,咱们这是要去哪啊?再走就到海里了!”

成连淡定地说:“去蓬莱岛。那里有神仙居住,能让你悟到琴的‘真谛’。”

伯牙一听“神仙”,眼睛都亮了,也不害怕了,满心期待着能见到“会弹琴的神仙”。

结果到了蓬莱岛,成连把伯牙和一把琴、一袋干粮往岛上一放,对船夫说:“我去岛上找个老朋友,你先回去,一个月后再来接我们。”

伯牙还没反应过来,成连就跟着船夫的船走了。看着空荡荡的海边,伯牙手里的琴差点掉在地上:“师父!你别走啊!这岛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哪来的神仙啊?!”

船越走越远,成连的声音飘过来:“自己找!找不到就别回去了!”

伯牙:“……” 合着这不是“寻仙之旅”,是“海岛求生”啊!

接下来的日子,伯牙算是体验了一把“鲁滨逊式学琴”。岛上没人,只有树、石头、海水和鸟。白天,他要找野果充饥,晚上要躲在山洞里防野兽;唯一的“伙伴”,就是那把琴。

一开始,他气鼓鼓的,觉得师父就是在“坑他”,连琴都不想碰。可到了第五天,他坐在海边,看着海浪一波一波拍打着礁石,发出“轰隆隆”的声音,远处的海鸟“嘎嘎”地叫着,风吹过树林,“呜呜”的像在唱歌。

他突然觉得,这岛上的声音,比郢都里的鸡叫虫鸣丰富多了。他拿起琴,试着把海浪的声音弹出来——一开始弹得像“破锣”,后来慢慢找到感觉,琴弦的震动,真的有点“海浪翻滚”的意思。

从那天起,伯牙每天都抱着琴,在岛上“采风”。他会坐在山顶,听风吹过不同树木的声音,有的“沙沙”轻柔,有的“呼呼”豪迈;他会蹲在海边,听潮水涨落的声音,涨潮时“轰轰烈烈”,退潮时“轻轻柔柔”;他甚至会跟着鸟叫的调子,在琴弦上找对应的音。

有次,一只海鸥落在他旁边的石头上,他弹了一段模仿海浪的曲子,海鸥居然没飞走,还歪着脑袋听。伯牙乐了:“看来你也懂我的琴啊!比我师父强多了,他都不夸我!”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当船夫的船出现在海边时,伯牙正坐在一块礁石上弹琴,琴声里有海浪的壮阔,有树林的生机,还有鸟叫的灵动。成连下了船,站在远处听了一会儿,点点头:“嗯,有灵气了。”

伯牙看见成连,本来想抱怨几句,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要是没有这一个月的“海岛求生”,他的琴里,永远只有“技巧”,没有“自然”。

回去的路上,成连问伯牙:“现在知道我为啥带你来了吧?琴不是死的,是活的。你要让它‘听’过自然,它才能把自然的灵气弹出来。”

伯牙点点头:“师父,我明白了。以前我弹琴,是‘我要弹什么’;现在我弹琴,是‘自然要我弹什么’。”

成连笑了:“不错,没白让你在岛上喂蚊子。现在你的琴技,已经能让‘琴’自己说话了。接下来,你该出去闯闯,让更多人听听你的琴了。”

从蓬莱岛回来后,伯牙的琴技突飞猛进。郢都的人再听他弹琴,都说:“小琴痴的琴,跟以前不一样了!听他弹《流水》,就像真的站在河边一样!”

慢慢的,“小琴痴”的称呼,变成了“俞琴师”。有人开始说:“俞琴师的琴,弹得跟仙乐似的。”——“琴仙”这个雅号,开始在郢都的小圈子里悄悄流传。但伯牙知道,这还不够。他想找一个能真正听懂他琴里“自然”的人,一个能跟他聊“海浪怎么弹才壮阔”“风吹树林怎么弹才灵动”的人。

于是,在成连的鼓励下,伯牙收拾好琴,告别了郢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寻知音”之旅。他不知道的是,这次旅行,会让他的“琴仙”雅号,从郢都的小圈子,变成全天下都知道的名号;更会让他遇到那个能让他“破琴绝弦”的知音。

第三章 列国“碰壁记”:从“诸侯睡客”到“冷门琴师”

伯牙离开郢都时,心里满是期待。他觉得,凭着自己能“弹自然”的琴技,肯定能遇到懂他的人。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市场”,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他第一站去了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听说楚国来了个“会弹仙乐”的琴师,挺好奇,就请伯牙去宫里演奏。伯牙精心准备了一首自己在蓬莱岛悟出来的曲子,叫《海风操》,想把海浪的壮阔和海风的灵动弹给郑定公听。

演奏开始了。伯牙坐在殿上,手指碰到琴弦,琴声里立刻就有了“海风呼啸”的感觉。他闭着眼,沉浸在自己的琴音里,可弹了没一会儿,就听见旁边传来“呼噜呼噜”的声音——睁眼一看,郑定公居然睡着了!

伯牙的手指僵在琴弦上,尴尬得能抠出个“蓬莱岛”。旁边的大臣赶紧打圆场:“琴师莫怪,君上昨晚处理国事到深夜,实在太累了。您弹得很好,很‘催眠’!”

伯牙:“……” 我弹的是《海风操》,不是《摇篮曲》啊!

离开郑国时,伯牙心里有点郁闷。他想:可能是郑定公太忙了,没心思听。下一个国家,肯定会有人懂我。

他第二站去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听说伯牙来了,特意在宫里办了个宴会,请了很多贵族和乐师作陪。伯牙想:这次人多,总能有个懂琴的吧?

轮到伯牙演奏时,他选了一首《高山操》,想弹出山的巍峨和挺拔。琴声一开始,还挺安静,可弹到高潮部分,旁边突然响起了“咚咚锵”的鼓点——原来是齐国的乐师觉得伯牙的琴“太安静了,不够热闹”,主动加了伴奏。

伯牙的琴音被鼓点盖得严严实实,他停下来,有点无奈地说:“这位乐师,我弹的是《高山》,需要安静地听……”

那乐师却摆摆手:“琴师这就不懂了!咱们齐国的宴会,就得热热闹闹的!你这琴太‘冷’了,没人爱听!”

旁边的贵族们也跟着附和:“就是就是!不如让舞姬上来跳段舞,比听琴有意思多了!”

伯牙看着满殿喧闹的人群,突然觉得自己的琴,在这儿像个“多余的摆设”。他默默收起琴,离开了齐国。

接下来的日子,伯牙又去了鲁国、卫国、晋国。可每次演奏,都不尽如人意。要么是诸侯只关心他的琴值多少钱,要么是贵族觉得“琴音不如钟鼓响亮”,要么是其他乐师觉得他的曲子“太怪了,不合规矩”。

有次在晋国,一个叫师旷的老乐师(也是当时有名的乐师)听了伯牙的琴,摇摇头说:“你的琴技很好,可曲子太‘野’了,没有遵循古法。音乐要‘合礼’,要‘教化百姓’,你弹的这些‘海浪’‘高山’,有什么用呢?”

伯牙反驳:“可音乐也该有自然的灵气啊!难道只有按古法弹的,才是好音乐吗?”

师旷捋着胡子:“年轻人,你还太嫩。‘雅乐’才是正道,你这只能算‘野调’。”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伯牙头上。他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琴真的不好?是不是“自然的灵气”,在别人眼里就是“野调”?

那段时间,伯牙过得很郁闷。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河边,抱着琴,却不想弹。有次,一个卖柴的老汉路过,看见他抱着琴发呆,就问:“小伙子,你这琴挺好看的,怎么不弹啊?”

伯牙叹了口气:“弹了也没人懂。”

老汉笑了:“懂不懂有啥关系?你自己弹得开心不就行了?我每天砍柴,累了就坐在山上喊两嗓子,也没人听,可我自己开心啊!”

伯牙愣住了。他觉得老汉的话,比那些诸侯和乐师的话还实在。是啊,他一开始学琴,不就是因为喜欢吗?什么时候开始,非要追求别人的“懂”了?

从那天起,伯牙不再刻意去诸侯的宫里演奏,而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弹。在路边弹,在河边弹,在山顶弹。虽然听的人不多,但偶尔也会有路人停下来,说一句:“这琴弹得真好听,像看见山了一样。”

慢慢的,伯牙有了个新外号——“冷门琴师”。意思是他的琴技好,可喜欢的人少,有点“曲高和寡”。但伯牙不在乎了,他觉得,只要能弹自己喜欢的琴,就算是“冷门”,也没关系。

可他心里,还是藏着一丝期待。他期待着有一天,能遇到一个人,不用他解释,就能听懂他琴里的“高山”“流水”,听懂他琴里的“海风”“树林”。

这份期待,在他路过汉阳江的时候,终于有了回应。

第四章 汉阳江“灵魂碰撞”:从“不屑樵夫”到“知音相遇”

公元前527年的秋天,伯牙坐着船,顺着汉水往楚国方向走。这一路,他弹遍了列国,虽然没遇到懂他的人,但琴技却越来越成熟。那天傍晚,船行到汉阳江段,突然下起了小雨,船夫只好把船停在岸边避雨。

伯牙坐在船舱里,看着窗外的雨打在江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心里突然有了弹琴的兴致。他拿出琴,调好弦,开始弹一首自己刚悟出来的曲子——曲子里有雨的轻柔,有江的宽阔,还有远处山的朦胧。

琴声透过雨幕,飘到了岸边。岸边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的年轻人,背着一捆柴,正躲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他听见琴声,脚步一下子停住了,手里的柴差点掉在地上。

这个年轻人,就是钟子期。他是附近的樵夫,平时除了砍柴,最大的爱好就是听各种自然的声音——山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甚至是雨滴打在不同树叶上的声音。刚才他听见琴声时,第一反应是:“这琴声里,怎么有雨打江面的声音?”

伯牙弹了一会儿,觉得曲子里少了点“壮阔”,就换了个调子,开始弹《高山操》。琴声变得巍峨起来,像一座高山,从江面拔地而起,直插云霄。

钟子期站在岸边,眼睛亮了起来,忍不住脱口而出:“好啊!这琴声,像巍峨的泰山一样,直插云天!”

伯牙的手指突然一顿。他以为自己听错了,毕竟这荒郊野外的,怎么会有人能听懂他弹的是“高山”?他停下琴,往岸边看了一眼,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樵夫,正一脸激动地看着他的船。

伯牙心里有点不屑:“一个樵夫,能懂什么琴?说不定是随口胡说的。”

他没理钟子期,继续弹琴,这次弹的是《流水操》。琴声一开始像小溪潺潺,慢慢变得汹涌,像大江大河,奔流向海。

钟子期又忍不住喊了起来:“好啊!这琴声,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浩浩荡荡,奔流向大海!”

伯牙的手指彻底僵住了。他这次确定,自己没听错。这个樵夫,真的听懂了他的琴!他赶紧让船夫把船划到岸边,打开船舱门,对着钟子期拱了拱手:“这位兄台,刚才是你在说话吗?”

钟子期赶紧放下背上的柴,也拱了拱手:“正是在下。方才听先生弹琴,琴声里有高山江河,实在绝妙,忍不住失言了,还望先生莫怪。”

伯牙激动得差点从船上跳下来:“不怪不怪!我弹了这么多年琴,还是第一次有人能听懂我琴里的高山流水!兄台贵姓大名?”

“在下钟子期,就住在附近的钟家村,以砍柴为生。”钟子期笑着说,“先生的琴弹得太好了,比我听过的所有自然的声音都好听。”

伯牙拉着钟子期的手,把他请进船舱,又给他倒了杯热茶:“我叫伯牙,从楚国来,周游列国,就是想找个懂琴的人。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你!子期兄,你说说,我刚才弹《高山》的时候,你听出了什么?”

钟子期喝了口茶,认真地说:“先生弹《高山》时,一开始的琴声比较平缓,像山脚的斜坡;后来越来越高,越来越有力,像爬到了山腰,能看见远处的云雾;最后琴声变得巍峨厚重,像站在山顶,能看见天地辽阔——我说得对吗?”

伯牙点点头,眼睛都红了:“对!太对了!子期兄,你不仅懂琴,还懂我!”

接着,伯牙又问钟子期:“那我弹《流水》的时候,你又听出了什么?”

钟子期想了想,说:“一开始的琴声很轻,像小溪从山里流出来,绕过石头,很欢快;后来琴声变急,像小溪汇成了大河,遇到礁石,溅起水花;最后琴声变得汹涌,像大河汇入大海,无边无际——而且,我还听出,你在弹到‘大河奔涌’的时候,心里有点激动,对不对?”

伯牙再也忍不住了,拍着桌子说:“子期兄!你就是我的知音啊!我心里想的,你都能从琴里听出来!以前别人都说我的琴是‘野调’,是‘冷门’,只有你懂我!”

钟子期也笑了:“先生的琴不是‘野调’,是‘有灵魂’。那些人听不懂,是因为他们没用心听自然的声音。我每天砍柴,都在山里听风、听水,所以能听懂先生琴里的意思。”

那天晚上,雨停了,月亮升了起来,照在汉阳江上,江面像铺了一层银霜。伯牙和钟子期坐在船舱里,一个弹琴,一个听琴,聊了一整晚。伯牙弹了他在蓬莱岛悟出来的《海风操》,钟子期就说:“这琴声里有海风的咸湿,还有海鸥的叫声,像是站在海边一样。”;伯牙弹了他在郢都听来的《春雨操》,钟子期就说:“这琴声里有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还有小草发芽的动静,太有生机了。”

天亮的时候,钟子期要回家了。伯牙拉着他的手,舍不得让他走:“子期兄,我还没跟你聊够呢!你什么时候还能来听我弹琴啊?”

钟子期说:“先生要是不嫌弃,一个月后的今天,咱们还在这里见面,我再听你弹琴。”

伯牙赶紧点头:“好!一言为定!到时候我还在这里等你!”

钟子期走后,伯牙站在船头,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满是激动。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知音。而“琴仙”这个雅号,也因为这次相遇,开始真正“活”了起来——因为只有懂他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他的琴,为什么能被称为“仙乐”。

一个月后的约定,伯牙记在心里。他特意提前一天就到了汉阳江,等着钟子期的到来。他不知道的是,这次相遇,不仅会让他的“琴仙”雅号传遍天下,还会让“知音”这个词,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第五章 “琴仙”与“樵夫知音”:一段“不看身份”的神仙友谊

伯牙和钟子期在汉阳江的约定,成了两人友谊的开始。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在汉阳江见面——有时候是伯牙坐船来,有时候是钟子期砍柴路过,只要一见面,伯牙就会弹琴,钟子期就会听,然后两人聊琴、聊自然、聊生活,一聊就是大半天。

这段友谊,在当时看来,特别“奇怪”。毕竟伯牙是个有名的琴师,虽然之前“冷门”,但也算是“文化人”;而钟子期是个樵夫,每天靠砍柴为生,两人的身份、地位差得老远。可他们自己却不在乎这些。

有次,伯牙去钟家村找钟子期。刚到村口,就看见几个村民围着钟子期,七嘴八舌地说:“子期啊,你跟那个弹琴的先生走那么近干嘛?人家是大人物,你就是个砍柴的,别让人笑话。”

钟子期却笑着说:“先生是我的知音,跟他是不是大人物没关系。他懂我的爱好,我懂他的琴,这就够了。”

伯牙正好听见这话,心里暖暖的。他走过去,对着村民们拱了拱手:“各位乡亲,我和子期兄是朋友,不分什么大人物和砍柴的。在我眼里,子期兄比那些诸侯贵族懂我多了。”

村民们见伯牙这么说,也不好再议论了。

钟子期把伯牙领回自己家。他家很简陋,就一间茅草屋,屋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就是一堆晒干的草药和几本翻得卷了边的书。钟子期不好意思地说:“先生,我家太简陋了,您别嫌弃。”

伯牙摇摇头:“不简陋,比诸侯的宫殿还舒服。你看,窗外就是山,开门就能看见树,多好啊!”

那天,钟子期给伯牙做了一碗野菜粥,还炒了个鸡蛋。伯牙吃得特别香,说:“这比我在诸侯宫里吃的山珍海味还好吃!”

钟子期笑了:“先生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我给你做野菜粥。”

吃完饭后,伯牙拿出琴,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开始弹琴。钟子期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根柴禾,一边削一边听。琴声里有院子里的槐树,有远处的山,还有村里的狗叫。钟子期时不时点点头,说:“这里的琴声,像槐树的叶子在晃;这里的琴声,像山上的兔子在跑。”

伯牙弹得兴起,还让钟子期教他认山里的植物。钟子期带着他上山,告诉他“这是柴胡,能治病”“这是松树,冬天也不落叶”“这是竹子,风吹过会‘沙沙’响,特别好听”。伯牙把这些都记在心里,后来弹《山林操》的时候,就把这些植物的“感觉”弹进了琴里。

有次,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听说伯牙在钟家村,特意派人来请他去宫里演奏。伯牙本来不想去,可钟子期说:“先生,你去吧。让更多人听听你的琴,说不定还能遇到其他懂琴的人呢。”

伯牙听了钟子期的话,去了楚国的王宫。令尹和大臣们听了他的琴,都赞不绝口:“以前只听说伯牙是‘冷门琴师’,没想到琴弹得这么好,简直是‘琴仙’啊!”

“琴仙”这个称呼,第一次从大臣们嘴里说出来,很快就传遍了楚国。有人说:“伯牙的琴能弹山弹水,跟神仙弹的一样,‘琴仙’这个称呼太合适了!”

伯牙知道后,笑着对钟子期说:“要是没有你,我也得不到‘琴仙’这个称呼。是你让我的琴有了‘知音’,也让我的琴被更多人认可。”

钟子期摇摇头:“先生的琴本来就好,‘琴仙’是你应得的。我只是个‘听琴的’,不敢居功。”

两人的友谊,就这样在“弹琴”和“听琴”中越来越深。伯牙每次有新的曲子,第一个想听的人就是钟子期;钟子期每次砍柴时发现新的自然声音,第一个想分享的人就是伯牙。

有次冬天,下了很大的雪。伯牙冒着雪,坐船去钟家村找钟子期。钟子期看见他,赶紧把他拉进屋里,烤着火炉说:“这么大的雪,你怎么还来了?冻坏了怎么办?”

伯牙从怀里拿出琴,笑着说:“我写了一首《白雪操》,想弹给你听。雪天弹《白雪》,最合适了。”

琴声响起,屋里的火炉“噼啪”地响着,窗外的雪花“簌簌”地落着,琴声里有雪的洁白,有火炉的温暖,还有朋友间的情谊。钟子期听着,眼睛里满是笑意:“这曲子,比外面的雪还美,比火炉还暖。”

伯牙也笑了:“有你这个知音,我的琴才能这么‘暖’。”

那段时间,是伯牙最开心的日子。他不仅有了“琴仙”的雅号,还有了钟子期这个知音。他觉得,就算一辈子不被诸侯认可,只要能和钟子期一起弹琴听琴,也足够了。

可他没想到,这样美好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让他的“琴仙”雅号,蒙上一层悲壮的色彩;也会让他做出“破琴绝弦”的决定。

第六章 子期之死:“琴仙”的绝唱与“知音”的传说

公元前525年的春天,伯牙像往常一样,准备去钟家村找钟子期。可还没等他出发,就听见一个噩耗——钟子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伯牙心里一紧,赶紧收拾好琴,雇了一辆马车,往钟家村赶。一路上,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停地想:“子期兄那么健康,怎么会突然生病呢?一定是谣言,一定是!”

可到了钟家村,他看到的却是钟子期家挂着的白幡。钟子期的家人告诉他,钟子期前几天得了急病,没来得及医治,已经去世了。

伯牙站在钟子期的家门口,手里的琴“啪”地掉在地上。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可能!我上个月还跟他见面,他还听我弹了《春风操》,怎么会突然去世呢?你们骗我!”

钟子期的妻子红着眼睛,把伯牙领进屋里。屋里放着钟子期的灵位,灵位旁边,放着一把钟子期平时用来削柴的刀,还有一本他没看完的书。

伯牙走到灵位前,看着“钟子期之位”这几个字,突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子期兄!你怎么能走得这么早?我们还约定好,等春天来了,一起去山上听杜鹃叫,一起去江边看桃花,你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啊!”

钟子期的妻子说:“先生,子期去世前,还一直念叨你。他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再听你弹一次《流水》。”

伯牙听到这话,心里更难受了。他从地上捡起琴,擦了擦上面的灰尘,对钟子期的灵位说:“子期兄,你放心,我这就弹《流水》给你听。你在天上,一定能听见。”

他坐在灵位前,开始弹《流水》。琴声一开始很轻,像小溪在呜咽;慢慢的,琴声变得悲伤,像大河在哭泣;到了最后,琴声越来越低,越来越沉,像江水慢慢枯竭。

弹到一半的时候,“嘣”的一声,琴弦断了一根。伯牙看着断了的琴弦,苦笑了一下:“看来这琴也懂我,知道你不在了,它也不想再弹了。”

他站起身,拿着琴,走到钟子期的坟前。坟前的草刚冒芽,桃花开得正艳,可再也没有人能和他一起听琴、一起聊自然了。

伯牙把琴放在坟前,又弹了一遍《流水》。这次,琴弦又断了两根。他停下来,看着坟茔,说:“子期兄,以前我弹琴,是为了找知音;现在知音不在了,我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这琴,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听懂了。”

说完,他举起琴,狠狠地砸在了旁边的石头上。“咔嚓”一声,琴身碎成了两半,琴弦也全断了。

围观的村民都惊呆了,有人说:“伯牙先生,这琴是你的命啊!你怎么把它砸了?”

伯牙摇摇头,眼里满是悲伤:“琴在,知音不在,留着琴还有什么用?从今往后,我再也不弹琴了。”

从那天起,伯牙真的再也没弹过琴。他把碎掉的琴埋在钟子期的坟旁,然后离开了钟家村,再也没有周游列国,而是找了个安静的地方,隐居了起来。

可“琴仙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却慢慢流传了开来。人们都说,伯牙是“琴仙”,不仅因为他琴弹得好,更因为他对知音的情谊——为了知音,能“破琴绝弦”,这样的情谊,比“仙乐”还珍贵。

后来,有人把伯牙砸琴的地方叫做“碎琴山”,把汉阳江改叫“知音江”;还有人把《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叫做《高山流水》,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曲。

再后来,“知音”这个词,成了“懂自己的人”的代名词;而“琴仙”这个雅号,也成了伯牙的专属——再也没有哪个琴师,能像他一样,让“琴仙”的称呼里,既有琴技的高超,又有情谊的深厚。

很多年后,有人问伯牙:“你后悔砸了琴吗?要是你还弹琴,说不定能成为更有名的‘琴仙’。”

伯牙只是笑了笑:“我不后悔。能遇到子期兄这样的知音,比当再有名的‘琴仙’都好。他懂我的琴,也懂我的心,这样的情谊,一辈子有一次,就够了。”

第七章 千年“琴仙热”:从古代话本到现代“知音”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伯牙的隐居而消失,反而像一杯陈酒,越品越香。从春秋战国到现在,三千年过去了,“琴仙伯牙”的名字,和“知音”的传说,一直流传在民间,成了中华文化里最动人的符号之一。

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把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写进了《史记》,还特意提到了“琴仙”这个雅号,说伯牙“善鼓琴,其曲高和寡,唯钟子期能懂,故世称‘琴仙’”。从那以后,“琴仙伯牙”成了正史里记载的“音乐名人”,不再是民间传说里的“冷门琴师”。

到了唐朝,文人墨客特别喜欢写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大诗人李白就写过一首诗:“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意思是钟子期去世后,世上就再也没有懂伯牙的人了。还有个叫白居易的诗人,听人弹《高山流水》时,写下了“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可见,在唐朝,“知音”已经成了人们对真挚友谊的向往。

宋朝的时候,“话本”(类似现在的小说)开始流行。说书人把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改成了话本,在茶馆里讲给老百姓听。为了让故事更有意思,说书人还加了很多幽默的细节:比如伯牙第一次见子期时,以为他是“骗子”,结果被子期的“神点评”打脸;还有伯牙砸琴时,围观的村民以为他“疯了”,后来才明白是“知音难觅”。

有次,一个说书人在茶馆讲《伯牙碎琴》,讲到伯牙砸琴的时候,台下的老百姓都哭了,有人还喊:“伯牙先生,别砸琴啊!留着琴,说不定还能遇到新的知音呢!”

说书人笑着说:“各位客官,要是伯牙没砸琴,那‘琴仙’的情谊,就没这么珍贵了!”

到了元朝,戏曲开始兴盛。有人把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改成了杂剧,叫《伯牙摔琴谢知音》。戏里的伯牙,穿着仙气飘飘的衣服,弹起琴来,舞台上会用烟雾和灯光营造出“高山流水”的效果;而子期的扮演者,会穿着粗布衣服,手里拿着柴禾,一脸认真地听琴。

每次演到伯牙砸琴的桥段,台下的观众都会鼓掌叫好——不是因为砸琴的动作帅,而是因为他们懂伯牙的心情:知音不在了,琴再贵,也没有意义。

明朝和清朝的时候,《伯牙摔琴谢知音》成了最受欢迎的戏曲之一,几乎每个戏班都会演。而且,人们还开始给伯牙和子期建祠堂,祠堂里放着伯牙的“仿制品琴”和子期的“仿制品柴刀”,供人祭拜。有人祭拜时,还会带一把琴,在祠堂里弹《高山流水》,说这样能“让伯牙和子期听到,也能让自己找到知音”。

到了现代,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更是走进了课本、电影、电视剧里。小学课本里有《高山流水》的课文,告诉孩子们“知音难觅,要珍惜懂自己的人”;电影里有以“知音”为主题的故事,比如《知音》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近代的事,但灵感就来自伯牙和子期;还有很多音乐节目里,歌手会翻唱《高山流水》,用现代的音乐风格,演绎三千年的“仙乐”。

现在,如果你去武汉(古代的汉阳江就在武汉),还能看到“知音公园”,公园里有伯牙和子期的雕像——伯牙坐在船上弹琴,子期站在岸边听琴,雕像旁边刻着“高山流水遇知音”七个字。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里拍照、散步,还有人会带着琴,在雕像前弹《高山流水》。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知音”越来越少了。可每当有人听到《高山流水》的琴声,每当有人说起“伯牙摔琴”的故事,还是会想起:三千年 ago,有个叫伯牙的“琴仙”,为了知音,砸了自己最爱的琴;有个叫钟子期的樵夫,用自己的耳朵,读懂了“仙乐”里的深情。

而“琴仙”这个雅号,也因为这个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不再只是“琴技高超”的代名词,更成了“对真挚情谊的坚守”的象征。就像伯牙说的:“琴技再高,不如有个懂你的人;雅号再响,不如有份珍贵的情。”

三千年过去了,伯牙的琴已经碎了,但“琴仙”的传说还在;钟子期的人已经不在了,但“知音”的故事还在。或许,这就是最动人的地方——真正的美好,不会随着时间消失,只会像《高山流水》的琴声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大唐繁荣系统乱世古武之一代君王打不死我,皇叔干脆让我监国!我在贞观朝当神豪三国:袁绍是我哥,我来一统天下!水浒西门庆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即鹿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锦衣血诏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